录音师对谈:电影《断·桥》声音制作幕后专访与视频
现场对谈视频
李哲 我想问一下两位老师,《断·桥》的前期和后期大概什么时候拍的、做的,大概用了多长时间,遇到了哪些困难?
这部电影是2020年的10月开始拍的,拍摄用了50多天,后期制作时间比较长,做了很多个版本。周折也比较多,但最终还是达到了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声音效果,好饭不怕晚,电影的制作和创作倒是从来如此。
确实这个片子从前期到后期经历的时间非常长,光是从杀青到上映就经历了600多天。虽然有疫情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在创作方向和风格上的探索,不提小的修改,光是翻天覆地的“重来版本”,我们声音制作这边就经历了三四个。
李哲 声音制作中遇到时间上的卡顿和拖延,当时是怎么跟导演沟通的呢?
其实电影前期我们非常顺利。 我们的拍摄经常是隐蔽的,尽量减少拍摄的规模。大家可以看到影片中很多街头的拍摄,包括我们的摄影指导,都是准备了一身美团外卖的衣服,把摄影机安装在外卖箱子里拍摄。在同期录音方面,我们在演员下车前把各种麦装好,然后我们隔了一条街去录音,我有时会穿一件大雨衣,把录音背包藏在里面,带了一个看起来普通的听音乐耳机,跟路人一起走。
李哲 摄影风格很鲜明,很多是广角镜头,是否影响到同期录音?
对,这部电影全是用的广角,到后来越来越广,到最后冷却塔的时候已经变成了超广角,这是一种镜头语言的艺术,但就导致我们的话筒越来越没办法下,稍微动一点就穿帮了,其实难度非常大。
李哲 那么关于电影中的偷拍镜头,举杆怎么办呢?
其实偷拍的段落是不让举杆的,除了演员身上的无线麦克,我们是提前在街上他们经过的地方藏有话筒,或者埋伏好录音人员的。
李哲 从声音角度上讲,现实主义感非常强,但电影本身又不完全是现实主义的,那么这个度是如何把握的呢?哪些是要绝对真实,哪些是不需要过于真实的呢?
其实我们一直在把握一个不是绝对真实的方向,绝对的真实也是经过处理才听起来真实的。这个度确实很难把握,我们和导演探讨了很久。
说到真实这个概念,我们一直在探求什么叫真实,但每个人的绝对真实都不同,这个词其实从来不存在,所以我们的心态是很放松很自由的。我们这次声音其实做得很嗨,我们同期的挑战难度那么大,但质感非常好,我们的后期也是藏在同期录音的质感之后的,我们在给到观众的时候,即使听上去有粗粝的质感,但绝对不是粗糙的制作。
李哲 刚才说到用了大量的同期,那里面有ADR的吗?演员说的那些方言也都是同期的吗?
ADR肯定有的,但是很少,因为ADR棚的使用时间就很少。演员的方言绝大多数都是同期的,拍摄前也会有训练。
李哲 影片的环绕声和音乐的关系做得非常好,而且两边都非常清晰,这方面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我们所有的工作是引导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影像情节的发展方面去的,所以当音乐起来的时候,我们的环境氛围会相对向下降。 其实跟现实主义这个题材有关系,我们也不想让音乐成为孤立的存在。 后面一场爆炸戏响起了警报声,如果仔细听会以为音乐在延续,但其实从音乐自然过渡到了音效上。 对,为了与音乐和谐,我们做了调性上的处理。
李哲 调性处理用了什么插件? 常规的插件我们都在用。 最重要的首先是对素材的筛选,这种题材的片子不能直接采样,会不自然,我们对效果器的使用是非常谨慎的。
李哲 混响用了什么插件? Altiverb有一个IR采样,因为同期会自带一个混响,包括两个话筒的配合,它会有自己在这个空间内自然采录回来的混响。然后我会用参数加载到我们的混响器上,这样我们就能尽量最真实地去模拟还原到同期的质感,所以为什么我们这次所有的工作都要在同期的质感上完成,不能让观众觉得出戏。
李哲 说说IR采样吧。 我们拍摄完以后,比如像甘小漾家里的场景,我们会用扎气球这个简单的方法录了一个采样。另外都没有时间放扫频啊之类的,就以扎气球来完成我们的需要,最后的水塔场景也用了。当然不能一直用这么完全一个单独的材料来使用,还要混合其他的参数来调整。 张金岩 我好奇你们扎的是人家道具的那些气球吗? 龙筱竹 反正他们也不要了哈哈哈哈。 张金岩 李哲 咱们是看完剧本跟导演讨论完,特地觉得需要这么一个采样,还是说每次咱们去出同期或者做片子的时候已经养成一个习惯了。
我觉得这是一种习惯吧,能有条件录就一定录,用不用再说,但一定要录回来。 张金岩
李哲 音乐给你们的是5.1版本的吗?现在国内是不是很少给5.1的。
这次给我们的不是。有时候我们接到的音乐轨道即使看上去是5.1文件,但实际也不过是用立体声轨道直接扩展出来的“假5.1”。 龙筱竹
李哲 在终混棚做了多久? 实际预混的准备已经很充分了,最后终混用了四天。 张金岩 我们本来期待的工作时间是十天,但定档比较突然,所以终混时间也就伴随着变得很紧张,片方以小时计的追要工作文件,“晚上6点能不能给”“能否提到下午3点提交”,我们也非常理解这种踩着时间节点的压力,所以为了配合电影的整体节奏,我们每天工作16个小时,把终混压缩在了四个自然天内。满足提交节点的同时,可以尽可能多的抢一些工作时间回来。 龙筱竹
现场观众 这次声音制作最有挑战性的方面在哪里?
最难的地方肯定是同期。我帮张老师说,这回是集各种同期最难面对的问题于一体了。 龙筱竹 电影中雨戏非常多,大家知道人工降雨的汽车一加压声音非常大,演员又要用生活化的表演形式,说话很多都是气声,举话筒和无线都特别困难。这个涉及到剧组集体的协调和帮助,在最开始的技术掌握会上,大家就讨论了方案,比如把水车停到50米开外,但这样的话管子长了,送过来后压力又不够。但凡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伤害到画面声音。像范伟老师穿着雨衣的戏,摩托车追逐的戏,以及甘小漾的谈判戏,又下雨又穿皮夹克或雨衣,雨打在身上声音特别大。需要注意的一个是设备的防水,一个就是位置问题,如果雨戏无线话筒装深了,那声音会特别闷,但话筒头露出来的话,雨水打在金属防护罩上,声音又会被糊住,设备还容易损坏。我给他们做各种海绵的防水的东西,拍一条就换一次,还买了GORE-TEX冲锋衣喷剂,给无线话筒头的海绵喷上一层,至少可以疏水,让话筒不会被糊住。 张金岩 你这都可以去申请专利了。 龙筱竹
现场观众 导演有没有什么要求? 导演特别在乎演员第一次的反应,但演员表演的状态和调度走位都是不确定的,这很有挑战。 张金岩 录音有三宝嘛:无线,补录,心态好。但在筹备沟通期间我们就感受到在这个电影中,导演是不允许补录的。这也是这个电影很特殊的一点,既没条件也没必要补录。 龙筱竹
对,像闻晓雨第一次见他爸爸遗骨的那场戏,李玉导演什么都没让马思纯知道,去捕捉她掀开帘子那一瞬间的反应,这种时刻是非常揪心非常精彩的,如果录音没有录好,都不用导演说,我都不会原谅我自己。 张金岩 哈哈哈,“ 法律都不会饶了你!”(片中台词) 龙筱竹 这个电影,李玉导演的拍摄方式,让我们真的有很强烈的参与感和创作感,有时候录完一场戏我都会跟导演说这场戏我录得太爽了,和常规的那种最后选了第三四条的电影完全不同。包括拍的时候摄影师一甩画面,整个工作现场全穿帮了,很有挑战,摄影机后面都要先预留好空间。 张金岩
李哲 用了纯手持还是稳定器呢?手持的录音有什么经验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多数用的是斯泰尼康,纯手持比例其实不多。现场双机,都是广角镜头。针对这次的拍摄方法,我们设计了很多预案,同时因为表演的不确定性,我们经常给一个演员身上装两套无线,演员都很专业很配合。 张金岩
李哲 说说录音设备吧。
录音机是ATTON X3和NOVA,无线是Zaxcom。在一些复杂的情况下两台录音机系统同时录,无线可能会用十多套。 张金岩
我替主持人问你一个问题,这么多通录的信号,在你的录音机这儿怎么处理。 龙筱竹 一轨进一个通道,同时我还会混一个mix的轨道,是立体声的。同期分轨录音的轨道太多对于画面剪辑其实也是个麻烦。导演和剪辑主要使用我mix的音轨进行剪辑,都是经过我现场筛选和混录过的。 张金岩 我这是替大家问的,是因为很多朋友并不熟悉现场混音这个工作习惯,一个好的guide track对后期剪辑是非常好的参考和指导,可以展现出当初在现场同期录音时的空间比例构想。 龙筱竹
李哲 你们是只给剪辑立体声的回套吗,还是所有的都给他?
所有的都给他。 龙筱竹 但是一般剪辑只用那个立体声的,后期编辑的时候再整理。 张金岩
有一场戏,在宋雅美那个舞厅里,原来那场很长,也很丰富,舞厅里那个土嗨土嗨的音乐其实是同期现场就有的,在这里悄悄讲一个小秘密,如果你们能有好的guide track给到剪辑指导,在画面剪辑的时候,就能兼顾到音乐节奏,这样后期声音制作的时候,音乐节奏会处理得比较妥帖。 龙筱竹
李哲 在国内可能做声音的流程里,定剪后基本不调整剪辑了,咱们这个片子有做到半截又改了吗?
狂改! 龙筱竹
李哲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
重做哈哈哈。 龙筱竹 基本做了三遍吧。 张金岩 它很多画面的条都换了。 龙筱竹
李哲 现在很多人反对抗议这个事,甚至就直接不做了。咱们怎么考虑的。
其实我认为以现在各种送审送电影节的环节配合方面,应该是要给做的。并且一版一版不停去预混,也是一个常规操作,好处是每一次的制作越来越接近最终效果,坏处当然是制作成本整体增加。 龙筱竹
现场观众 我是刚看完电影散场过来的,电影里的雨声给我印象很深刻,请问老师是提前录的还是现做的?
大量的同期采录的素材,因为我们发现南方的雨和我们素材库的雨声不一样。我们肯定是5.1氛围打底的,但是很多特点和细节上的东西,都是张老师当时专门组织效果录音组收录回来的。 龙筱竹
有一些点的东西foley还得配合,比如雨打到扶手的栏杆上之类的。有一场警察追两个主人公,追到菜市场,菜市场的雨是真实在下。这个雨声是拍摄间隙录的,导演很支持。在拍摄时,我会记录很多真实的雨下起来声音应该不错的地方,日后一看雨要下起来就立刻安排录音组的人去记录下来的各个地点录。 张金岩
现场观众 选择哪些话筒在雨戏中录音比较好?
常规的我用的是4060,那是高敏的DPA的头,但是像水塔那种戏、小雨和养父捅刀子的戏,我是备了4061的。另外有时候我会一个演员身上装两个无线,所以增益的级别有调整,有时候宁可增益给压小点,录音机的声音使劲调大,就为了保那个最大的一两个声音。 张金岩
直播观众 偷拍时助理藏的那些话筒有用吗?
有用的,有时候虽然不是对白用,但是用到了环境上,跟着镜头变化,实际上这个电影同期分轨特别多,在舞厅那场戏用了二十多轨。 张金岩
直播观众 录音组人员的配置? 四个助理,两个举杆的话筒员,两个无线的话筒员,但实际上他们的工作是有交叉的。 张金岩
直播观众 雨戏除了审查和技术补录,有没有用到ADR?
其实本来有一场戏有,因为那个场景实在录不了,我跟导演说后期补录,结果最后那个镜头剪了,所以就没有ADR了。 龙筱竹
直播观众 助理的工资待遇? 哈哈哈哈你可以来找我们,成为我们团队的一员后,自然也就知道了。 龙筱竹
直播观众 跟拍时候摄影师和录音师的脚步声怎么处理?
摄影组的老师都特别专业,特别配合。应我们的要求制片组准备了一箱无纺布的鞋套,但他们穿那个特别容易摔跤,我们就换成了绒布胶粒的鞋套,还买了一堆军用袜子,他们可以直接脱了鞋套在自己袜子外面。我觉得大家都是为了这个片子,只要把真正的需要互相好好沟通,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 张金岩
现场观众 怎么让电影剧组的人意识到声音的重要性?
除了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外,我们还需要不停地去向所有人“宣讲”声音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是需要声音的,听觉信息的重要性跟视觉信息简直是一样一样的,只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点而已。我认为专业的声音行业工作者都有向大家普及和宣传的责任。说回《断·桥》,李玉导演非常重视声音,同时也非常懂声音创作。我们从剧本讨论开始参与了全程的每一个环节,整个剧组给我们录音组的支持、尊重都是非常高的,我们在这个组里工作很愉悦。 龙筱竹 我觉得首先自己要有足够专业的水平,其次如果发现纰漏,我会主动去跟各个部门沟通,让他们看到你专业的态度。你要积极参与所有环节,才能提升声音部门在剧组的重要性。 张金岩
李哲 谢谢两位老师的分享!
如果对声音后期制作感兴趣可以加入我们“声音后期”讨论群讨论,加我们的服务微信locationsound,务必先介绍自己。
Audio groupon
来团-点击图片扫码进入
同期录音网
公众号|locationsound_cn
服务微信|locations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