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后期音频基础(三)-声音编辑
3.声音编辑
前两期的“影视声音后期基础”连载我们对后期制作的流程进行了梳理:影视后期声音基础(一)-电影声音后期制作流程 | 声音后期制作分工及角色 | ,我们还进行了一次在线实时讨论,得到了不错的效果。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前两期的内容并且应用到实际制作中。关于流程我们还有一些内容及活动在筹备,敬请期待。我们这期要讲的是声音编辑(Sound Editing)
声音编辑是影视声音后期制作涉及的两大步骤之一,是影视声音制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声音编辑工作负责选择、修整、编辑、处理声音,将对白,音乐、音效等声音内容全部整理分配布局排列好,为最终混音合成输出声音做准备,声音编辑帮助实现了电影声音设计的美学目标。
声音编辑的工作由具有创造性的专业人员(Sound Editor)来完成,由声音编辑总监(国内一般是录音指导)来整体负责,按照工作内容一般又分为对白编辑、音效编辑、音乐编辑以及详细分工的细分类,这些取决于具体工作及制作成本,很多低成本电影也经常一个人完成的所有声音编辑工作。而且,从目前整个影视声音制作发展趋势,同期录音部分越来越被算作声音编辑的一部分,也由声音编辑总监来统一负责。
在目前影视声音后期制作中99.99%的人都在使用DAW(Digital Audio Workshop)数字音频工作站,声音编辑工作可以说几乎完全由DAW完成。下面是Pro Tools 9的声音编辑操作界面。
Pro Tools 9进行影视声音编辑
声音编辑的发展起源于有声电影早期需要修复对白录制中的不完整、受干扰或技术上较差的录音,并且在几十年的技术逐步发展中成为备受推崇的电影制作工艺。来看一下声音编辑发展的历史。
早期talkies时代
爵士歌王与电影声音先驱George Groves
自电影进入有声时代,真正取代无声电影的第一个音频技术是由华纳兄弟公司推出的Vitaphone。(请看我们往期的报道:电影声音技术简史 | 纪念有声电影九十周年-电影声音诞生一 | 二 | 三)
Vitaphone的技术最大的问题在于同步,它是将麦克风捕捉的声音直接录制到留声机母盘上,这使得Vitaphone录音无法进行声音编辑或再同步。Vitaphone技术限制了拍摄工作,只能捕捉音乐表演或连续拍摄动作场景,如杂耍表演或其他舞台表演,这些内容是根本不需要声音编辑的。
然而,华纳兄弟公司甚至早在《爵士歌手》时,就开始尝试混音多个留声机录音和不同内容的声音。用于制作爵士歌手的主录音的原始调音台,仍可在华纳兄弟的博物馆中观看,不超过四个或五个旋钮,但每个“轨道”仍然明显标有现代声音制作的基本分类:“音乐”,“人群”等等。
随着20世纪30年代开始采用新的电影声音制作技术,很快Vitaphone技术就淘汰了。
机械编辑时代
ACMADE四轨磁片编辑机
机械声音编辑是在电影声音处理过程中,麦克风捕获声音并将其转换为胶片上的信号。由于记录是在介质上线性施加的,并且介质易于切割和胶合,因此记录的声音可以很容易地重新排序并分离到单独的轨道上,从而可以更好地控制混音,所以很快声音编辑就从早期talkies时代进入了声音编辑机械时代。
到了20世纪50年代,当光学录音技术被磁记录录音取代时,这种编辑及混音的规模与方式进一步扩大。磁记录设备不仅提供了更好的信噪比,还允许同时播放更多音轨而不会增加整体混音的噪音。
声音编辑们可用的选择性越多,就会加入更多更复杂和更具创造性的音轨,正是在这个时期建立了一套电影声音制作的标准,一直持续到数字时代,声音编辑概念的核心仍然是从声音设计-声音编辑实现-准备混音这样的流程,无论是否数字工作站化,在机械时代的声音编辑流程:
- 声音在不同的轨道(track)被组合在一起。为最终混音做准备以创作最终的电影音轨。
- 声音编辑对每一组,每一个轨,每一个声音元素进行编辑处理。
- 声音会被按照通一个“类型”或一组(group)声音来进行分类。例如对白的音轨仅包含对白,音乐的音轨仅包含音乐。一般按照对白、音效、Foley、环境声、音乐(或者更详细)等进行分类。
声音编辑的音轨数量在不断的突破,代表着声音编辑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在光学音轨的时代,基本难以同时混合八个以上的音轨,因为会积累过多的噪音。在磁带录音的时代,在杜比降噪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将200个或更多轨道混音在一起。而在数字时代,在理论上是没有限制的。因为沉浸声的出现,现在随便一个小片也可能会超过一百个轨道,甚至有的大片最终要超过一千个以上的音轨。
数字声音时代
后期非线声音制作
直到20世纪90年代,仍然采用机械系统的声音编辑工作,即使在当时数字音频工作站DAW已经推出,而且功能足以用于电影电视制作,但由于整体电影工艺仍停留在胶片时代,并未很快普及。数字音频工作站主要的优势是与画面同步的能力,能够以CD品质的保真度一次播放多轨声音的能力,以及可以逆操作而没有任何音频损失。数字音频工作站可以将采用48 kHz 采样率16Bit音频质量的数百个音轨混合在一起,而噪声可忽略不计。
数字时代,声音编辑这项工作几乎完全电脑化:录音师和声音编辑们在制作声音时已经全面数字化,并且可以即时和紧凑地进行各种版本的创建,操作,撤消和存档。
在磁记录时代,声音编辑会用小车将他们的磁片素材运送到混音间,有数十万英尺的物理磁盘。一旦素材到达混音棚,十来名录音师和混音技术人员需要半小时才能装载完成可能需要的三到四十个音轨。而在数字时代早期,在一个160 GB的硬盘上装载250小时的立体声声音素材来进行声音编辑和准备混音。同样,这250小时的材料可以在4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无损复制拷贝,而如果是磁片复制的话预计则需要250小时以上。
由于这些创新,自2005年以来全面的数字化很快普及了,目前最常使用的数字音频工作站(DAW)是AVID公司的Pro Tools,它能创建一个模板文件,可以将素材剪切。可以为每个影片创建了一个模板,调整内容以便在编辑到混音时更容易。但是,通常,模板都具有相似的属性。
声音大师沃特默奇谈声音编辑
声音编辑的工作是繁琐而复杂的,远超过画面剪辑,他需要:
与声音编辑总监、混音师、导演、作曲等主创人员密切合作,按照主创的设计要求及实现想法进行操作,同时与ADR录音师、Foley拟音师、音效师等其它工人人员密切合作,声音编辑的工作包括:
-
创建工程,分配分类轨道,创建通道
-
让声音同步画面
-
为对白、音效、Foley、ADR等进行添加、查找(从素材或素材库)、编辑、修整、移位,删减等等
-
音量调整
-
降噪、过滤、音色调整(EQ等)、频率分析调整、混响去除及添加等通过插件来处理音频
-
为终混做准备
奥斯卡2019最佳声音编辑奖获得者Nina Hartstone(左)在声音编辑室
优秀的声音编辑必须对声学,录音流程和应用的设备有一定的了解与理解,需要出色的听力和良好的时间感,以及对细节的关注和良好的沟通技巧。声音编辑还需具备所有后期制作声音设备操作(录音,回放,编辑和混音设备的工作知识),流程和程序(模拟和数字)的专业知识,同时声音编辑还必须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能够处理一些软硬件的问题。
声音编辑的工作是整个影视声音后期制作中最常见的工作,也是需求量最大的职位,在声音编辑工作中按照不同的分工亦可分为,
声音编辑总监:对声音编辑工作整体负责,是影视声音制作最关键成员之一,是电影声音的创作的掌权者。声音编辑总监需要与导演,制片人,后期制作主管和剪辑师密切合作。为了实现电影声音的创作,负责创作,创意,编辑,混音等声音后期制作的各个方面。
对白编辑(也可包括ADR编辑):编辑对白是电影声音编辑中最基础的工作,是专门作编辑对白工作的录音组成员。
ADR编辑:实际ADR也是对白编辑的一部分工作,但有时因为周期、ADR还涉及到需要ADR音棚录音等原因,很多时候由专门的ADR编辑来做这个工作的。
音效编辑(包括环境声编辑、背景声编辑、Foley编辑):音效编辑是声音编辑工作人员的一类,专门负责编辑电影的声音效果。在音效编辑中,一般音效编辑不负责创作声音,只负责挑选,修理,调整环境声、背景声、做好的Foley等。
音乐编辑,音乐编辑实际被算作影视音乐部门的成员,与音乐总监和作曲家合作去编辑电影中的音乐,商业歌曲以及其他的音乐。
其它还有编辑助理等等更细分的分类。
更多声音后期专题第一季文章: 影视声音后期制作专题 第一季 开始啦!|中小型声音后期工作室的成功经验 创始人专访| 影视后期音频基础(一)-电影声音后期制作流程 | (二)-声音后期制作分工及角色 | | 当他们“听”到我们 后期音轨 上 | 下 |声音后期:全景声独立电影《宝贝男孩》|女声音编辑总监谈《玩具总动员4》后期制作 上 | 下 |独立电影《老游冰岛》声音后期制作幕后 视频 |
关于声音编辑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欢迎加入我们“影视声音后期制作群”讨论,对这篇文章有任何问题大家可以留言,也欢迎大家多多转发。入群加我们服务小编的微信号:locationsound,注明入后期群1。下一次在线讨论是关于对白的录制及编辑,请大家提前准备好相关问题。
近期精彩声音制作内容
影视声音后期制作专题 第一季 |影视后期音频基础1-电影声音后期制作流程|2声音后期制作分工及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