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期到后期,一个人的电影声音,续 同期设备篇
一个人的电影声音,同期录音篇,录音师李哲专访
上周发布(一个人的电影声音,同期录音篇,录音师李哲同期录音网专访,),原本李哲老师的这个采访我们是计划前期与后期两篇,文章发出后反响热烈,好多人来问一些具体的问题,特别是设备选择和使用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整理了一下问他,没想到他很愿意说一下,所以我们通过微信临时加了这期专访。
剧组所有人员几乎都在现场忙活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在微信上,一提到这些问题,李老师就打开了话匣,滔滔不断,前后说了好几个小时,语速很快,看得出做这部影片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具体的设备器材使用上,从最初的挑选确定到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到安装使用,详细从头说起,相信大家能得到更多收获,后面更是引申说了声音设计例子,包含对电影声音、沉浸声的理解和使用,这次比第一期采访更有实料,一定要转发!
同期录音网独家专稿,转载请务必联系授权。
李哲:文章发出后私下也有朋友直接来问我一些问题,我就随想随说了。一个人去录音一部电影,我之前也没有过,也有人问是不是纪录片的方式,除了我自己举杆自己录音这个环节类似纪录片,从录音上完全是的电影的,分轨多轨录音的方式,虽然决定了一个人这种形式,出发前我就定了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录的素材不能比录音组2、3个人的素材少。也有朋友问那么多麦克都是怎么用的,同期的沉浸环境声怎么去录的,特别是敞篷车部分,今天主要说说这几个方面。
首先还是看剧本去了解理解故事,多看,有机会跟导演多聊。当我决定把沉浸感放在重要的方向后,再去了解影片的重要场景,接下来就是怎么去录,怎么选择设备。
我按照当时的思路流水账说一下啊。选择设备主要从几个方面考虑,录音要求、录音方式、场景实际情况、资金预算,最终决定用什么设备,最重要的是满足录音,另外,这次只有我一个人还是去云南边境所以每个设备我都要多带一个作为备用以防万一。
因为之前在我自己录制环境声和实地录音用到过RODE的NT-SF1,Ambisonics麦克,也特别在全景声录音棚里感受过,用它出过7.1.4,这应该是一个人唯一能玩动的360录音方式,一个小球的形式,又不会有太大穿帮问题,所以首先这个麦克是第一个定下来的。还有一款类似的产品,森海的Ambeo VR,我曾经对比过,两个声音其实差不多,那个麦克底噪比NT-SF1要大点,后期插件比RODE的有一定差距,而且价格贵,也能借来一只但还要自己配防风系统,综合考虑不合适。
Zoom F6录音机录制Ambisonics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然后支持这个Ambisonics麦克的录音机,主要就是Zoom与Sound Devices这两个品牌,也是目前的影视录音机主流,根据这次录音的实际情况,我的要求是路数够多,轻!使用便捷,无线操控性,最后就是也别太贵了。所以就是F8n/F6/Mixpre6/10/833这几个型号里选择。Mixpre 6与F6虽然都是32bit,但Mixpre 6只有4路卡农输入,4路的话我插上Ambisonics麦克就全占满了,这样我预计至少要带4台Mixpre6,而Zoom F6是六路卡农输入不仅更小更轻,无线蓝牙控制功能更好用。其实很喜欢833,但只有3路卡农输入3个外音量旋钮,4-6路还要进菜单操控一个不可能,Mixpre10再配上背包就太大又沉了。
当时也有朋友提醒我Sound devices还有机内降噪功能,也在考虑自己一个人去录音是不是需要这个,现在很多人这样来用,声音听起来干净。我其实对前期降噪还是有疑问,前些天也在一个棚里听了别人全程同期降噪录回来的东西,觉得损失的东西多而且不可逆挺遗憾的。我预计下一步录音机技术发展肯定是前期降噪和level控制都可以在后期摘开,这样就圆满了,就目前这种降噪不可逆的情况,我不会选择。
最终是带了两台F8n一台F6。其实一台F8n加上一台F6,就有14个带供电的卡农口输入,两台机器应该完全满足了。F6又小又轻,还支持32Bit,双AD,我计划把它作主机,一台F8n用来录制环境等,另一台F8n备用和机动。
两台录音机同时操作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定了录音机接下来就是选择麦克,一直很喜欢用60,但一个人录我想还是要选择指向性强一点的枪麦。其实也没别的选择,最好找最常用的就是416,计划带4只,有点小贵。还有就是RODE的NTG3,声音与416非常近似,我在北京把这些设备都拿来测试,416当然比较熟,NTG3也用过,不过在接上F8n后有点惊讶,在同样的口子增益情况下NTG3录出来比416的电平要高大概8db,一开始以为搞错了,换了其它几只还是这样,8db对于我一个人去录音的用法挺重要的,我可以得到更小的底噪,也便于操控,我录同期也喜欢尽量录大点,再加上与已经定下来的NT-SF1是同品牌,综合因素都指向NTG3。主麦克配了3只NTG3(只找来三只),又带了一只416作备用。考虑到车上录音恐怕安装NTG3容易穿帮,还带了一只RODE的短枪NTG5,还给摄影机弄了一个机头麦克,是RODE的Videomic NTG,都是同一个品牌的,声音风格近似。
无线用的是Lectrosonics,一共带了三套。对这次录音的微麦是特别看重的,因为现场肯定没有太多时间,微麦必须保证,不能出问题,另外还要用它来录制车声等等。微麦选择的是DPA的4660,这是我认为微麦的神,4660的频响更平,音色很真实,更接近枪麦的声音,频响宽动态大SPL高,还有防拉拽功能。对防拉拽我是很在意的,拍《投名状》的时候,曾经被搞坏过3个B6,留下了阴影。到了拍摄时,真的是现场几乎没有任何空隙时间,你想导演是摄影大咖啊,他把镜头机位想的太清楚了,也几乎不用试,基本一个镜头拍完,马上就可以说出下一个镜头两个机器放在什么位置,每天大脑总是在飞转状态,身体累都忘到一边了,因为身体累是大脑有空的时候才想到的。所以我会装好微麦在演员身上一整天,无论演员干什么我都放心不用去管它,只是偶尔处理一下摩擦噪音。
部分设备图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李哲:没问题。耳机是用Sony的7506和7502,7506是一直用的耳机,7502是考虑小和轻,很多时候是两台录音机同时录么,有时耳机可以同时戴上,特别是在车上,7502挎脖子上,用手一推就可以听一下,不影响7506。耳返用的是Comtek,耳返相当于也有备机,带了两套RODE的Wireless Go无线麦,特别小,几十g,后来基本就是用它给导演做无线返听,因为背包实在太沉了,包里有F8n,电池,电瓶块,无线接收,充电宝……把护腰勒到最紧,每天工作一会儿还是腰疼,所以就把与录音品质无关的东西都减到最轻……这个“耳返”肯定不够专业,会造成导演经常遇到听不到或者听不清声音。
还带了两个章鱼时码器做声画同步,当时也只有两个,为了省钱也没有多买,虽然导演提前说了要现场剪辑,当天素材当天出粗剪,但东西实在太多也没有认真考虑也没觉得2个不够用,没想到这为后期带来巨大的工作量!一个RODE的手雷,有不好走线的时候用它。RODE手雷还有个优势是有个微麦的输入接口,可作为一套无线微麦来用,虽然最终也没用到这个功能。防风用的是Rycote的Kit4和Blimp,Sofitie,还用了它的微麦贴,这个也不错,省了很多事。
上飞机就带了两个箱子,一个自己行李箱,但自己的东西精简到最少,外衣就两套,一套拍摄时穿,一套休息时穿,其余地方都用来装设备,所以现在看现场照片这么多天都是一身衣服。一个ORCA的拉杆设备箱,在拍摄时这是主力,好用,还可以架杆,有时我还用来架NT-SF1(人字铁桥上)。除了车戏,平时主要的设备,自己背着的录音机,主麦克,无线麦克等都放这个拉杆箱里,这个拉杆箱还能双肩背,我们在人字桥的拍摄需要爬山然后走一段铁路,路上要半小时,这个ORCA双肩背就用上了,还带了一个ORCA可以收起来大背包,一个可装电脑的双肩背包。
ORCA的拉杆箱和大背包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特别值得说的是弄了个Gopro用的胸背架,全套配件就100来元吧,可以把手机夹在胸前,通过手机来控制机器,更改场镜号,提前调整增益、分配路由等操作,然后用F8n的面板上旋钮来实时控制声音,之前也没这么用过,这个东西第一天就忘带到现场,所以现场还要一只手用手机调,很麻烦。胸架可以让手机不占用手,拍摄时瞟一下就能看到电平表,不影响举杆,不用低头看录音机小屏幕,这个太实用了。胸架成为一个人录音的重大功臣!没有它简直一个人录音完不成。还有好处是手机挂在胸前不会丢啊,设备太多了,真不想再操心手机放哪了。
麦克线带了20条左右吧,好在都不需很长,否则也是很沉的。
其它的配件,还让剧组摄影从器材公司拿了一个魔术腿,计划支NT-SF1,可以配上话筒杆支架就不用人了。还有一些车上固定的配件,一套NTG3摆立体声的支架。对了还有ORCA的减重肩背带,这个挺好。话筒杆我只带了一个3米的,因为我只有一个能收到较短的杆,别的杆只能收到1米实在是放不进去行李箱了,我又不想单独背个杆筒,也是因为怕丢,所以一咬牙就没带。还从网上买了一些其它配件发到驻地,包括NT-SF1用的轻型支架(魔术腿太沉,后来用的不多)。一个摄影用的细碳纤杆作为第二个话筒杆用,但这个杆非常不成功,经常有低频的杆声,而且后期才发现这个问题,很烦人。开始也没想那么多,二人对白戏大部分都是双机拍的,必须用两个杆,那个地方什么东西寄过去都要好多天,也无法补充。
差不多除了电池和工具都说全了吧,对于选择设备我的理念不要迷信品牌,适合就是最好的,其实数字时代了这些录音机品牌与安卓手机都一样,核心芯片都不是自己的,芯片就那几家所以没有太大差别,或者说不像过去模拟时代那么大的差距,还是要看影片的要求和实际情况需要什么,数字设备又更新这么快,也不要去买太贵的设备。前些天,我做另一个电影的制片人,看到录音天天背着很大的atton,真的心疼,看着我的腰都难受,也不灵活方便反而可能有些时候给自己录音造成麻烦。
录音的部分设备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李哲:可以说非常不错,设备的选择是我这次满意的地方,除了话筒杆等遗憾,非常符合这次的实际情况和要求。
我在拍摄时根据当时情况又做了调整。原计划把F6作为主机,开始选择F6是因为它太轻便了,而且装上970电池一天顶多换一次电池,背着真的很轻。但实际拍摄后我换成F8n,第一个原因我们是从拍车戏开始,除了NT-SF1,车上需要9个麦克,F6有6路麦克输入完全不够,而且F6设计,屏幕在中间音量旋钮在左右两侧,对于我这样的使用不是很方便。换上F8n的主要原因,一台F8n就能支持车上的8个麦克,然后用F6接NT-SF1来录Ambisonics,第9个麦克再接到F6的第5路。这样还有的好处是,F6支持32bit,我就把前级开大录大点,除了开关机不管它了,也不怕录破。除了路数问题,个人感觉F8n的话放比F6更好,所以转换了一下,F8n作为主机,F6作为专门录环境声的机器,全程都是32+24bit同时录。
还有个没有想到的变化,原来我设想F8n、F6都用我的手机去控制,在北京测试了蓝牙控制但疏忽了没有同时使用,到现场操作发现两个App来回切换操作根本不现实,所以很多时候还需要导演助理或者摄影、制片帮我去给F6开关机,这事也有意思,录音是只有我一个,但我又很“奢侈”,拍摄时最多竟然录音会占用4个人,等于剧组有一半人在为录音工作!两个帮举杆的,一个去按F6开关机的,我控制F8n的声音,10天拍完都会基本的举杆和开关机了,他们开玩笑说,要转行做录音了。
两台红色牧马人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拍摄最多的场景都在云南屏边,大部队是坐一早北京的航班飞昆明,从昆明再开车过去到那已经天黑了(路上我们一共三辆车,两辆牧马人,一辆设备金杯车,大家自己做司机轮流开),两辆牧马人的事上一次说过了。吃完晚饭我就出去转悠录环境声,用Ambisonics这个麦克还是有我一直担心的问题,就是它对声音细节特别较远处的声音表现力不够,实际也是这样,所以我要再配上立体声麦克来加强,用两只NTG3组AB或XY立体声,架在NT-SF1下面,也是之前有的计划,但没有明确要这样,而且F6正好是六路卡农输入,除了车戏基本就可以把这套配置固定了,不用动这套系统,转场后或者换地的时候,拿着魔术腿走就行(后来还是嫌魔术腿也沉,换成了普通的支架)。不用话筒线拔来拔去,不用换麦克就不用老更改设置,省事省时。这个方式在后期听到的是成功的,既有360沉浸,又有明确的细节,还可以自由调整,以后一段时间这个组合可能会成为我的标配,而且从性价比上讲太可以了,我算了一下这么一大套才2万多元,放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很多年前用过Soundfiled早期那一套,全下来就要10多万,还不算立体声配置,后期还要用专门的软件去一条条再生成。
接着前面说,大部队到的第二天基本没有拍摄任务,准备和休息,弄一些车挂什么的,调试设备磨合磨合。我的工作就是熟悉车的声音,计划好麦克位置,一边试一边听找位置,然后把布话筒线布好等工作。
准备拍摄出发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李哲:对,车戏很复杂,甚至有时有些烧脑。这也是我第一次为敞篷车做同期录音,第一次沉浸环境一起录。首先还是从剧本开始,车上的剧情是影片开场,男一和女二从有裂痕到争吵到分手,有得瑟,有争吵,停车,上下,随着剧情的发展,男女主人公的情绪也在变化,哪些声音能够帮助情感的发展,这是我一直在考虑的。
车戏拍摄场景主要是在一个亚热带国家森林公园里的盘山路,一路环境声变化很明显,随时都在变,从阴天到出太阳,小雨,不同海拔,不同地点的声音也不同,还路过画外的瀑布,这些都体现在同期录音里,最终后期效果非常好,可玩的点特别多。
当时的麦克设置,其实我也记不是太准确了,我看一下图。
用手机标记麦克路数图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按照拍摄前一天调试的计划,一开始是前面支两个NTG3麦克做立体声,收主要的车声,演员身上各挂了无线用4660拾音录演员的台词,一只NTG3夹在前挡风玻璃上方向下收录演员的台词,这个麦克无法装防风猪笼只能加上毛毛套,毛毛套恰好也可以收录到那种噗噗的风声(车开快就会有)。一只NTG5绑在挡把附近,录制一些开车的动作,顺便收车内部感更强的台词。车戏导演设计的也挺好,各种车走车停,上人下车,还有停车时说话然后就开走的情况,这样把枪麦接上手雷,由剧组其他人举杆,我还是坐在车后面。
现场安装麦克视频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一只4660粘在机器盖里录制发动机声,一只4660粘在排气管上方录制排气管声音。这些正好是8路,还有一只B6粘在轮胎上方录制轮胎的声音,一个F8n只有8路输入,会把录轮胎的B6接到F6上。
录排气管的DPA 4660微麦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NT-SF1会根据镜头是绑在车头、车中间或车后,看镜头位置。高出车身一些,主要收录环境声和一路的声音变化,现在还没有做全景声,5.1里听起来很好,全景声应该更棒。因为支架的缘故,老觉得车头前面两只麦克太危险,是开车后的一块心病,所以拍了几圈后,就主动减去一个麦克,晚上回宾馆听回放发现前面录车声的麦克没有什么特殊的,就是普通的车在走的声音,而且这一只也总担心掉了。这个声音也够用了,第二天就不用了。还有这个录轮胎的麦克B6也是不断重复的声音,品质也不好,噪音大,第二天开始也就不装了,现在5.1的版本也基本没有加这个轮胎声,可能做全景声的时候会加上试试。
李哲老师爬到车顶安装麦克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车戏除了上面比较固定的安排,我还用了那个416(第二天换回NTG3),这个麦克装在杆上接到另一台F8n,因为戏中车会停下,有上车下车等声音,我就可以直接拿起杆和这台F8n去录音演员说话,随时拿起就走可以不拆卸车上已经插好线的F8n和F6。所有这些麦克和录机全部用上了,我统计了一下最多时一共是14轨的分轨声音,如果算上32bit/24bit双备份以及三台机器LR的混音轨,最多一共同时录25轨声音!难点在于我要在镜头开拍前把这些麦克都大致检查一下,开拍监听时,如果单听切换到某路声音时,要清楚是哪个麦克,而且现在说是很清晰的了,因为用了这么多天熟悉了,我一人要保证所有的麦克不出问题,所有的想要的声音都录下来,并不断去监听监看这些信号,不断调整。还有操心的,架在粘在车身的麦克呢,万一坏了几千元损失是小事,一车人别因为这个出危险。我感觉每天就是我在现场上蹿下跳,转来转去,一会去摆摆麦克,一会去检查线、粘在车身的麦克,演员身上的麦克……而且中间一旦出现问题,要想是哪一路的问题,再去想哪个麦克的问题,还要听回放,尤其在现场真的很烧脑!
安装麦克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李哲:当然,否则现场都等我别拍了。在拍摄前一天,大家围着两辆吉普牧马人安装一些辅助的架子,我就先把主要的线提前布好,同时每个位置的麦克都简单听一听声音,不是从昆明到屏边我们自己做司机么,也算对牧马人大致熟悉了。拍摄时,导演、摄影大多在跟拍车里,大部分时间我是猫在车后斗里的,所以提前布好10来根线,还有备用的以防万一,并做好标记,哪一路插哪根线接哪个麦克都是固定不变的,千万不能错,错了就乱套了。
车盖内录发动机的DPA 4660微麦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麦克是每天拍摄前安装的,也很复杂,因为先要等大概机位定下来才好安装麦克,中间调整机位什么还要调整麦克,好在导演、摄影、制片只要忙完他们手头的事就会一起来帮忙,或者说谁一没事了就帮别人去干不管什么部门,我也会这样,但很少有我不忙的时候,有时在车上摄影靠在我旁边,我也想着怎么拉一下别掉下去了。最终现场没遇到卡住的困难,见招拆招,无论想法和行动,大家都是一个目标。
注意麦克位置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李哲:车戏基本不会的,分轨录音就要把声音源都独立录下来,不可能完全没有其它声音,所以我觉得要尽量保证背景声是平线,这点有时比信噪比更重要,但是拍几条以后,基本问题都排除了,调整不多大脑有空了,就总想去动,忍不住也要动一动,这还是过去模拟时代养成的工作习惯。我们一般走戏的时候会调整好电平,前几条可能还会小调整一下,别出现某个麦克录的太大或者太小的情况,比如车发动时,踩油门时会明显加大这类的。
车开走的镜头,由现场DIT/剪辑师陈思同老师来举杆(手雷),李哲老师坐在车里录音控制。请注意旁边是摄影师在跟焦,李老师还下意识腾出一只手去抱住他。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敞篷车开起来说台词与没开说台词演员的状态是有差别的,好在说台词时演员下意识的车就不会太快。电平只能是开拍后大致调整一下,这么多轨是不可能全部去听的,大部分去监听混音LR轨,盯着表,看别有基本的问题。好多镜头都是拍了不少条才过的,所以还好,音量也不会大动,过去是没有办法,为了信噪比拧来拧去,现在不太需要,还是前面说的,未来一定要发展到音量调整可以在后期摘开,这样就随便动了。在这个片子,人声以外的声音我都是要用的,不能忽大忽小,所以我一般不会去动音量。
现场“自拍”工作照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李哲:怎么去用,怎么设置其实都是与前期的设想相关的,可以说说沉浸的声音与声音的情感在这部电影声音中两个我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最难搞的问题上。
我与演员在同一辆车上,自己用耳朵去听演员的台词,听所有的声音,这一路的声音变化,分析这里面的声音,还是很复杂的,声音元素有这么多,同期要都录到。
先说台词,台词当然是表现情感的主要声音,但很大程度是依靠演员表演的,车戏是以无线微麦为主的,微麦的声音不光是台词,也有车声和环境声,这样基本不能为微麦做频率补偿的,否则环境跟着变音,试了调少点点也没什么用,加上男主人公身上还带着围巾,微麦闷,高频少,录音品质真的一般,就给补些夹在玻璃上的NTG3声音。因为男一女一都不是专业演员,女二是专业演员,台词功底在,所以她的微麦声音品质比男一要好(也因为这个原因夹在前挡玻璃上的麦克后来也是偏向男一的,这是现场听过后调整的)。NT-SF1这个麦克立在在男一女二演员的后面,也会拾取到他俩的一些声音,但如果是5.1或者全景声,这些声音是分散在所有通道的。这些声音加起来呈现的就是台词在车上的听感。
然后是沉浸,在车上听到的声音包含很多元素,特别是敞篷车,每时每刻的声音变化主要通过NT-SF1录出的声音来表现,这是沉浸感的主要来源,通过前面的立体声麦克拾取的车声,微麦拾取的发动机声和排气管声,轱辘摩擦声把这些加进去来丰富沉浸感。
一直在说的这个沉浸,它其实包含很多声音内容在里面。我把沉浸环境分成两部分:自然真实的声音,创作意图的声音,这两部分,我都要同期或者现场录到,车声我有单录的几条,但与放不进同期里,只在个别的位置用一下。然后,还要说一下的是,沉浸声是自带场景的声音空间属性的,或者说空间属性更多可以通过全景声表现出来,这也是全景声的一个优势。
商业片的全景声可以增强效果,这里不说,咱们就说文艺片,沉浸声可以给到更全面准确的声音创作,扩大化的声音表现,通过声音扩展更多画面以外的空间,声音可以更加真实更有渲染力。而不是说仅仅用5.1去分配,甚至听说有人用立体声去分配。全景声最终也还是那些根本问题,这部影片或者这场戏讲的是什么,希望传达给观众什么,我通过声音可以提供什么?沉浸也还是为故事服务的,可以让观众更共情,感同身受。
剧照“搭车”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然后再说全景声给带来的情感,男一与女二在对话中有情绪的变化,闹别扭、争吵,除了对白语音,这些情绪也是我们日常的情绪,就会反映到开车人的行为上,如果车声与现场环境声会影响到观众,给观众提供更真实的感受,那沉浸的声音就更有优势。
通过车声的改变来强调这些,发动机声和排气管声能起到不错的作用,特别是开车加速减速。我靠不同麦克拾取的不同声音,调整它们之间声音的比例以及声音的空间和时间(位置)来表现情感情绪。
这其实设计到一种声音设计了,通过声音强化的一种心里的暗示。
举个例子,车戏是走走停停,停车后,要不要熄火,剪辑的成片给了三次熄火不熄火的机会,声音在这里就可以起很大作用了。
声音设计在剧本里一般是没有的,很多是后期来做的,全同期录音就要把一些设计提前考虑,因为声音虽然是分轨,但都不是纯粹干净的,不想要的声音存在或者想要的声音没有录就不好办了。在这个森林盘山路开车有三次停车,在拍摄时这三次停车镜头我都让男一在停车后熄火,画面是看不出来的。这样在后期做声音时,我可以自如的安排是否要熄火(因为男一在开车,故事里故事外是否熄火是100%由男一来控制的)情感可以通过这几次熄不熄火来完整表现,不能说全部,至少一部分。
第一次是开场,男一在路边小便,镜头一上来车就是已经熄火的,然后上车开走。第一次为什么要熄火,因为两个人还没遇到第三者,至少表面二人还是和谐的,声音是较安静的森林盘山路环境,带点自然混响的,相对幽美的感觉。但男一在路边撒尿实际打破了这个幽美,撒尿声在后期故意调大,看似有点搞笑,其实在用声音暗示男一是破坏者。
当在路上遇到女一搭车时,男一将车自作主张停下来并熄火,虽然从语言和人物关系上看似女二更强势,但男一等女一上车后马上就打火准备开车,表现了男一在言语上及表面上弱势,其实他行动上更强硬,停车,开走他是自作主张不需女二同意的。
搭车的行为惹怒了女二,导致后来的开车路上女二与男一的讽刺、争锋、争吵,并提出二人关系的尖锐问题,并想要让男一停车,男一第一次没有停,只是慢下来观察女二,然后再次加油开走。女二又喊停车,男一才彻底停下来,这次牧马人是没有熄火的,停车后二人的对白是放到怠速的声音里。怠速声其实是一种“噪音”,因为路两边都是山和森林,现场录的话会带有一点那里的自然混响的,这么多麦克,再有需要的话,更深去表现这个怠速,还可以调整音色和不同麦克的比例,目前觉得同期就很好,还没有调整,如果做全景声会考虑调一下。
通过怠速声表现的是男一的心已不在女二这里,他着急走,这个“噪音”也是男一的内心,对女二的不耐烦,他甚至想激怒女二,逼她自己离开。
怠速的声音是一次拍摄间隙顺便录的,在拍摄时并没有这么清晰明确要这么安排声音,但有意识要给后期留余地。怠速的声音也是以沉浸声的方式呈现,与车熄火后的亚热带森林盘山路的自然环境声(沉浸)形成对比。虽然后期还没有搞全景声,但分出5.1有部分沉浸感的声音已经很有意思了,如果做全景声,怠速声会与自然环境声一样分配到更多的音箱包括顶部,让它包围观众,在这一点带给观众的暗示将是超越5.1的。
停车是否熄火,简单的声音设计,通过它来表现情感是完全都来自现场的录音,没有用任何其它素材库的东西,实际上全片99%都是在现场去录音的。尽管在剧本里,没有一个实际的故事发生地点,没有太强的地域特性,但至少在这部作品里,同期录音、现场录音,现场沉浸声音肯定远远超过后期再去找的素材,大部分文艺电影应该也是如此。
上面这个例子也是说明我的一个理念,其实同期录音与后期制作是无法割裂的,完全紧密联系的。
在文艺片里,相对没有太多的全景声object需求,沉浸声的优势主要就体现在用声音的空间表现来为情感服务,人是情感的主体,我们都活在空间里,但空间本身不带情感是客观的,情感却完全相反是主观的,是我们主观赋予情感在空间里。
这里要多说一句,现在量子力学又有全新的概念,情感与空间是有科学物理关联的,我觉得量子在空间的传输累死声波在空间的传输,声音与情感也有物理上的关联,到时沉浸声就是最低标配了。(李老师PS:“这段瞎说,被科学家笑话。”)
要出发了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李哲:当然,这就是我做声音的一部分终极目标。传达给观众的就是我们要说的故事,前面说声音空间与情感的关联就是其中一部分。商业片更多是感官体验与刺激,文艺片更多是情感体验与共鸣,声音的重要性在这。
主创要表达的,从一个想法开始到制片人进入,编剧剧作,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东西;导演需要传达的,用镜头和剪辑、声音呈现给观众的故事以及导演在背后想要说的;我的,就是声音能做到的所有,我尽量都给出来,设计好。好多人问我,你做的这些声音,观众会注意到么,特别是这么细节微妙的东西?我就问他,场景的细节观众会注意到么?镜头内容上的细节他们会主要到么?观众可能都不会特别注意,但会影响他们,你不能要求观众有那么细致的视听观察,但你可以传达到他的眼睛和耳朵,而电影中的所有这些细节决定最终我们影片里的故事和内涵是否能让观众感受到,也决定了影片的高度。
……(这里停了好几个小时,我们以为结束了)
再回来,也不只是敞篷车戏这一场。其实在后期制作的第一版,全片我们都做的比较大胆,更加突出环境等对白以外的声音因素,其实也不是突出,是比较客观吧。因为主观的听觉会有注意力的问题,就是大脑会帮我们去选择关注我们关注的声音,而忽视或弱化其它声音,电影声音也是这样呈现的,或者这是混音要做的一部分工作。
但我一开始并没有按照这个方式去调整声音比例,而是更客观的把这些声音呈现,也是受了诺兰导演的影响么(李老师笑:这锅甩的)。但第一版导演好像还是不太喜欢,导演更多关注点还是台词,而且他还在外地组里,只能用电脑配着蓝牙耳机听。这种作者电影肯定是要以导演想法为首,我们是帮助导演来讲故事,来呈现他的想法。然后就又花了不少时间往回调整。
观众没有注意到的声音,声波实际已经传到了耳膜,被大脑接收了,只是大脑选择性的去忽视或弱化,它的存在仍然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特别是在沉浸声时代。
现场边录边举杆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李哲:车戏对于录音是最高难度的,后面几乎每场都是这么录的,比如人字桥,在一个峡谷中间,两侧是高山,下面是深渊,有湍急的河水,声音很大,还有混响,那里就是巨大的持续的白噪音声场,然后每天下午还有河谷远处能看到一个凿石工程车一直在工作,噪音问题很大,浑在一起。而且这些都是我们这个组无法解决的噪音,我们住在附近的村子里,到这个大桥就要背着设备走半个多小时,那个工程车能从桥上看到,都不知去工程车的路在哪里,而且勘景,上午拍摄都没有。
这场戏我用NT-SF1放在桥中间,离表演位置10-20米的样子,这里男主人公会喊叫,我肯定希望同期录出来那种山谷的感觉,单声道、立体声肯定不够。有个镜头正好导演选的那条NTG3声音录的有点破了,NT-SF1还作为补充用上了。这场戏台词与整个声音环境等比例关系主要就是靠NTG3、4660、NT-SF1的音量来分配。
人字桥拍摄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后期印象很深的是醉酒这场,男女主角从酒吧回来,男主角微醉,在一个胡同里一路边打拳边说胡话。这场是一个如影跟拍的长镜头,就在酒店的门口,从路中一直走到一个大门廊里,这个位置也在一个当地的酒吧饭馆云集的小广场后面,一圈都是楼房,所以有那个建筑的特殊混响。我们拍摄时正好是晚上,有酒吧出来的男男女女在借着酒劲大喊大叫,我把NT-SF1放在路边一个面包车后面,这样不会穿帮,同时既能录到男主角回荡的声音,也能录到酒吧出来那些人的声音。我自己背着录音机举着麦克去录两个人的声音,同时在两个人身上装了无线麦,都是同期录制的。
这样录的好处有两个,一是我们没有多余人手去维护秩序,不可能让人家不出声,即使有人手,让制片去管这些醉酒的人也是巨大的麻烦。二是这个真实的环境声也不是随便能遇到的,等我们拍摄完已经深夜,没有什么人了,再去找时间录也没有了。传统的方法,这场戏估计要做ADR了,但现场那种微醉的胡话,随机的表演,ADR能做好么,我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
举杆自录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李哲:对,这个NT-SF1麦克给了很多惊喜,但还是有些是要特别注意的,很多在现场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时间弄的更好的问题,现在能想到的有几点,也许不全,以后有机会再补充:
1.安装一定要注意,在车上一开始用架子绑在车架上,但有颠簸是会有噪音,后来垫上一些减震材料就好了。
2.它送减震和防风笼、毛衣,这个虽然很好,但这个不能防大一些的风,比如在车上,开快了会有吹麦克的声音,声音基本就无法用了,防风要额外作准备。
3.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麦克与声源的相关位置,相对应的是镜头与声源的相对位置,这俩不一定相同,要以镜头与声源的位置为基准。即使声场可以360调整,但如果相对位置出现偏差,还是会出现声音的问题,在最终后期制作时一定要注意这个,这是也是做全景声的未知的雷,目前还未实践,5.1还好。
呼呼的说了这么多,也不知好不好,想着正在做后期过程比较熟,再晚有的事可能就忘了,思维也是跳到哪说哪,希望能给大家更多启发。
注意NT-SF1麦克及其它麦克位置
来源:《谈情说爱》剧组
真的特别感谢李哲老师的分享,信息量好大,这么忙的情况下里拿出这么多时间把他实际的操作和经验讲出来,特别是设备的选择和应用,熄火和怠速车声的声音设计,对沉浸声全景声的思考等等。小编要再好好读读学习消化。感谢《谈情说爱》剧组及导演杜杰的授权,感谢SONY中国提供部分图片及视频。
还在为实际工作中的声音问题苦恼吗?点击链接给你一个解决方案:
同期录音网
公众号|locationsound_cn
服务微信|locationsound
同期录音网
公众号|locationsound_cn
服务微信|locations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