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声音大奖提名,冲奥力作《金属之声》的声音幕后
如何为一部以“没有声音”为核心的电影做声音设计?
这是作曲家、声音设计师Nicolas Becker在导演Darius Marder的电影《金属之声》(Sound of Metal)中所面临的挑战。
《金属之声》海报
《金属之声》作为导演Marder的处女作,在亚马逊网上播出后广受好评。
片中,里兹·艾哈迈德(Riz Ahmed)饰演的主角鲁本(Ruben)是一位正在丧失听力的重金属鼓手,他不得不和女友Lou分别,在失聪社区中适应手语交流的生活。鲁本一直希望通过人工耳蜗手术恢复听力,回到从前的演出生活,但当他费尽千辛万苦筹集了手术费,做完手术后,却发现自己的生活永远回不去了……
这部电影独具特色的声音和视角让它成为一部当之无愧的电影音效佳作,毫无悬念地入围了今年CAS、Mpse等多项声音大奖的提名。
《金属之声》预告片:
《金属之声》的声音设计采用自然主义的手法,不依赖于商业的声音库,而是用各种各样的麦克风收集人体发出的声音,其中包括声音团队自制的“听诊器麦克风”。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将为您揭秘这部音效佳作的声音幕后。
本文内容整理自外网,原作者分别为Jazz Tangcay、Sonia Rao、Joe McGovern。文中影片图片来源:Amazon Studios。
01
声音设计师Becker
Marder很早就意识到创新的音景将是从鲁本视角讲述故事的关键,所以邀请到了法国声音设计大师Nicolas Becker。
Becker之前曾参与制作过音景非常复杂的电影,比如奥斯卡奖获奖影片《地心引力》(Gravity)和《降临》(Arrival)等。其中,《地心引力》的声音制作经历对他在《金属之声》的工作有一定的启发。
电影《地心引力》的海报
Becker在接受TheWrap采访时说:“《地心引力》对我来说是一个真正的出发点。我们知道太空没有声音,但你的身体是有声音的。我当时花了很长时间在水下和消音室,体验静音状态下的感觉。你可以通过身体感觉和听到东西,振动通过空气,也通过固体。在《地心引力》中,当角色使用钻头时需要一个很轻微的声音,我在手臂上附加了一个麦克风,用我的身体作为声音滤波器,最终就是你在电影里听到的那个声音。”
《金属之声》中鲁本被自己逐渐失聪的状态所震撼时听到的声音和《地心引力》中桑德拉·布洛克在太空中旋转时听到的声音有异曲同工之妙。Becker在制作它们的时候都尝试把麦克风放在水池里,以录下声音错位的效果。
他说:“水下的一切声音都变成了单声道的,你会感到迷失了方向。你的大脑没有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定位声音,而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但《金属之声》对于Becker来说,仍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全新尝试,因为这部影片中他的工作全是塑造故事中的主角鲁本。这也是Becker需要帮助电影实现的目标:把“观众放在鲁本的脑袋里”,即让观众以第一视角体验鲁本的听觉情况。
法国声音设计师Nicolas Becker(左)和《金属之声》的主角鲁本(右)
02
自然主义的声音策略
导演Marder和声音设计师Becker在拍摄之前的一年就开始讨论影片的声音策略。两人于巴黎的IRCAM会面,在Becker的建议下,在一间完全黑暗的消声室里经历了20分钟的绝对静默。
由于消声室吸收了所有的噪音,他们发现了一些之前从没有注意到的声音。Becker说:“当你在消声室里面的时候,你甚至开始听到血液流经身体的声音。我们都默不作声。”
为了确保电影声音的真实性,Marder和Becker还和许多后天失聪者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听力逐渐丧失的经历和感受。两人还与听力方面的专家深入交谈,模拟了一些鲁本在植入人工耳蜗后可能听到的声音情况。
“有很多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但几乎没有任何程度的听力损失是完全静默。”Marder说,“当人工耳蜗植入时,当你真的切断了与低振动和低频的声音连接时,那种感受是独一无二的。我和许多失聪者交流过这种经历,试图确定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声音听起来是怎么样的。”
这些经历促使他们在影片制作中对声音设计采取自然主义的方法。Becker介绍道:“这种方法在欧洲电影制作中很常见,欧洲电影比较倾向于自然主义的风格。”于是在《金属之声》中,Becker用人体来产生他所需要的声音,而并不是依赖于商业的声音库。
为了达到最佳的声音效果,Becker在前期付出了许多努力。作为一名拟音艺术家,Becker曾花很多时间在近乎静默的环境中熟悉自己身体的声音,到后来,他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肌腱在动,心脏在跳。
他说:“我们的想法就是要让声音达到真正的自然主义,很真实的效果。让观众在看电影,听到这些声音时,感觉不是在听别人讲述,而是自己在感受。”
导演Marder和主演艾哈迈德交谈
03
演员的尽心表演
正如导演Marder所提到的,影片要保持第一视角的叙述是很困难的。因为观众可能会厌倦主人公的视角,渴望故事切入另一个角色的视角。保持这种叙事需要演员表演和电影制作都引人入胜,始终抓着观众的心才行。
《金属之声》的演员表演十分到位。主演艾哈迈德为诠释好鲁本这一角色,特地学会了打鼓,他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和一位教练学习了美国的手语。
影片开头鲁本和他的女友露在夜总会表演的场景中,两人都是真的在演奏和演唱,而并非假装表演。当时,现场一个多麦克风设置捕捉他们演奏的音轨,用于最后的混音中。
Becker说:“我们想让演员有这样的实际体验,能演奏出真正的音乐。演员的投入使声音设计师的工作更丰富高效,也更具协作性。我们之间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合作关系,从而共同创造出绝佳的效果。”
主演艾哈迈德戴有特殊的耳塞,这是一种装在他耳朵里的、用于模拟听力损失的装置,从而表现片中鲁本病情的进展。Becker从同期录音师那里获得了现场的声音信号,然后将其输入到声音处理器中,并最终输入耳塞。
根据Becker的介绍,随着听力的丧失,自己身体的声音将会越来越大,这就成了鲁本感到自己逐渐处于孤立状态的隐喻。
04
独创的“听诊器麦克风”
艾哈迈德尽心的表演邀请观众进入鲁本的头脑中,而影片精妙的声音设计则更进一步,让观众实际体验到鲁本的大部分经历和状态。
例如,在音乐会现场,敲钹的声音逐渐消失,变成一种安静的嗡嗡声,覆盖在低沉的音乐之上。然后鲁本惊慌失措地冲出演出现场,我们能听到他在大口喘气。这部影片声音的视角是来回变换的,这很巧妙。
Becker和另一位拟音艺术家Heikki Kossi以及他的团队在芬兰的H5 Film Sound密切合作。他们自制了一种“听诊器麦克风”。这种听诊器麦克风就是把一个普通的听诊器耳端增加两个放麦克风的容器,以捕捉身体振动的微弱声音。
Kossi说:“我试过接触式麦克风,没问题,但听诊器麦克风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我移动我的身体,试图找到共振的部分。我也用同样的麦克风技术来记录下不同物体的共振,寻找鲁本可能感觉到的共振。”
Heikki Kossi在使用“听诊器麦克风”记录身体的声音
因为身体共振的声音是表达鲁本脑内经历的关键,所以Becker和Kossi经常讨论捕捉身体共振和声音质感的方法。例如,他们想让观众感受到鲁本脚步声的共鸣,Kossi在他的靴子里放了Schertler的DYN UNI P48麦克风。
Becker尝试用不同的麦克风记录“金属之声”,并使用听诊器麦克风头,将灵敏的麦克风连接在里兹·艾哈迈德的身体上,用它们来捕捉演员的一切声音,包括呼吸、肌肉运动,甚至是他张开嘴的那一刻。
Becker解释说:“你在电影里听到的那些鲁本视角的声音就是里兹·艾哈迈德发出的。我们的身体都会发出这些声音,只不过通常我们意识不到。”他还制作了一个很小的麦克风,可以放在艾哈迈德的嘴里来录下他的呼吸声,甚至还能捕捉到他闭上眼皮的声音。
可以说,艾哈迈德和Becker的合作共同塑造出了这部影片大胆、创新的音景,让观众沉浸在鲁本的经历中。此外,Daniel Bouquet被任命为摄影总监后,也和Becker合作,交换了研究资料以同步他们的视野,合作创造出一种真正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影片最终呈现的不是死气沉沉的静默,而是突出了突然失聪引发的隐匿的迷茫感。通过对声音的巧妙运用,让我们感受到了声音的逐渐缺失。
Becker说:“我们有时会删除一个场景,因为它的音速太强了,或者是它太复杂了,影响到了主线的清晰度。在为观众制造一种沉浸体验的同时,我们还想给观众留有思考的空间。”
Kossi(左)和 Becker(右)的合照
05
特别的乐器:巴氏水晶琴
音乐也是这部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Becker与导演的哥哥Abraham Marder合作,谱写出具有极简抽象风格的电影配乐。
巴氏水晶琴(Cristal Baschet)成为了配乐的主要乐器,它是一种罕见的由玻璃制成的风琴,大约有4个八度音色调谐的玻璃棒,需要用湿手指弹奏以产生振动的声音。
弹奏巴氏水晶琴
“这就是金属的声音,”Becker指出,“随着鲁本(听力)的恶化,这种振动的声音帮助他表达了内心的想法。”他接着补充道:“通过正确地模仿出听力损失的声音,可以让观众将自己实际的认知体验和听力损失的感受相联系,无论是头在枕头里还是耳朵在水下的状态。”
Becker还指出了随着鲁本逐渐适应新环境,音景是如何变化的。他说:“影片中有字幕,但只有在鲁本开始懂手语后才出现。这其实也影响了声音设计的部分。影片开始是有一种主观的声音语言,但随着鲁本的适应,我们也逐渐为观众呈现出更加明晰的声音。”
混音总共花了20个星期,声音断断续续,角色经历了听不清声音和耳鸣。Becker说:“当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还给自己找了一块金属板,把头放在上面,试图了解鲁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他从中发现的,最后也恰恰成为电影中声音的精髓所在。
鲁本逐渐适应新环境,教孩子们打鼓
06
最后的静默
金属的声音和生命一样,有时是令人愉快的,也有时是刺耳的。影片快结束时,鲁本独自坐在公园长椅上,他植入的耳蜗放大了附近教堂的钟声。Becker用ircamLAB的一个应用程序将钟声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声波层,从而制造出了一种强烈的刺耳声。
Becker说:“软件可以识别或分离不同层次的声音。当我们重建声音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声音都切成了碎片,然后再组装起来。很难制作出人工耳蜗植入后的逼真声音。事实上,我们是将声音分成了不同的层次,而不是使用EQ或其他与频谱相关的工具,这一点与以往非常不同。”
《金属之声》并没有把鲁本的失聪作为一个很可怖的事情处理。Becker说:“这关乎你、我或任何人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当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时,必须适应新的自己——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核心。”
影片结尾的场景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在突然之间,所有音频完全从音景中消失了,这部电影第一次沐浴在静默中。
但也不完全是。Becker澄清道:“你在那一刻体验的不是真正的静默。这是一段空白的声音,然后你能听到生活中的声音——无论你是在电影院还是在家里观看这部电影,这些声音都会带你回到你所在的场景中。这和约翰·凯奇的《4’33”》很相似,指挥家和管弦乐队上台,在4分33秒的时间里什么也不做,但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环境中的紧张。”
对于一个声音设计师来说,赞美声音的消除是一件令人诧异的事,但Becker并不介意。正如人们能看到的,他在《金属之声》中深刻而独特的声音工作说明了这一点。
“最近几年,很多电影被困在‘墙’里,里面有越来越多的剪辑,越来越多的声音,越来越多的视效以及一切。所以我反而更喜欢像《金属之声》这样的电影,少一些表演性,多一些沉浸感。更私人化的观影体验,也感觉和电影更亲密了。”
我们已经建立了2个“后期声音制作讨论群”,在公众号消息框中回复“声音后期群”即可扫描二维码加入声音后期群。
声景与实地录音专题
声音人都应该关注的
同期录音网独家策划
同期录音网
公众号|locationsound_cn
服务微信|locations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