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短片声音制作专访:《王树桥》-坚持创作的意义
所以一定不要把时间拖到最后声音只剩很少时间。
但我想说一下这个短片的声音创作者高洪生。
他是我在疫情期间一个工作坊的学生,有一定的后期经验,在二三线城市工作和生活。相对与大部分学生,他来学的时候是年龄相对比较大的,但很爱学习。这以后我们就加了好友,我对他的印象是比较感性的一个人,喜欢看书,爱生活爱声音,这样的人我会比较看好。
很多人觉得年龄是问题,觉得不是二十出头就没戏了,但我认为是否真心热爱,能够付出努力去学习进步对于声音人才是真正的命题。这个行业集中度高,工作艰苦,没有声量,更不容易被世俗理解,在一线城市以外坚持就更不容易,所以能够坚持就值得我们为他们点赞。
下面就来看看关于《王树桥》声音制作的一些采访问题及回答。
高洪生:之前是配音公司的产品经理,期间自学关于影视同期、后期制作声音方面的内容。目前是个野生的声音制作者、主要从事音效、音乐剪辑、配音等有关工作。在片中主要负责声音编辑、混音。
高洪生:这部短片描写的是一个普通人。个人理解为是大多数普通人将爱情融入繁杂生活的的一个缩影。一个人名—王树桥作为一部影片,同时又能映射出普罗大众的生存、生活现状是多么不易。
然而,即使如此结尾片中女主依然满眼幸福的为男主穿衣,用这个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细节与开篇两人的工作场景相呼应,同时又能从这细节延展开二人之后无论有何种变化,都会紧紧的依偎在一起,相视一笑。
所以一开始就定下来声音的细节很重要,虽然时间太紧有些工作没有做细致。
伍禹坤:随着感觉拍。拍出来就是这个样子了,没有想过多深刻的东西,就认为这个在有限的创作条件和时间里,这么拍行。
高洪生:片子的声音部分的制作时间特别紧张,对于某些内容的思考还是有局限性。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在实际制作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在打磨细节上,因为声音制作本身就是一种偏感性且需要更多想象才能完成的工作。
伍禹坤:第一次编剧和导演短片,从写剧本到现场拍摄以及后期剪辑,都是在学习如何创作。
如何将空想变为能见闻觉知之物 ,创作还是要靠自己。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声音这块一开始也没有什么想法,也是在剪辑和声音制作过程中逐渐有的。
高洪生:让影片所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给观众有更贴近真实的感受。
完善的声音制作流程与技术提升是我们电影艺术前进的保障。
伍禹坤:有一句广告词“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高洪生:无法形容有多大,每个人的衡量标准都有所不同。
其实无论是声音制作领域的提升还是画面制作领域的提升,一直都在以“真实”作为目标。真的看到这段故事所发生的时间段、真的听到这段声音由震动变成声波的时间段,以此来达成艺术范畴内的“参与”。
想要做个流浪的声音收集者,带着设备到处走到处去体验,去听这个世界最美妙的声音。
归来后,继续创作。
伍禹坤:好好观察画面中所处时空的任何一切人事物 这些都可以出声 还有就是人物内心时空 这些都可以显化出声音。
高洪生:时间很紧,所以其实在创作上跟伍导沟通的并不多,大多数是以我个人想法以及现有条件去制作。
不过这正是我喜欢的方式。感谢伍导。
伍禹坤:不能见面的创作合作还是很难,远程沟通是很麻烦的事。
高洪生:预览一遍片子先确定大致方向,实际制作、完善收录素材中出现的问题,审核3-5次,再对一些细节做自己当时制作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做更替、修改。
音量平衡。最终审核。
高洪生:声音则是不断的听,不断的对比,什么时候脑袋里“叮”的一下,那就它了。
音乐是已经定好的,所以没做过多改动。
高洪生:如果导演没说改,那你就大胆放心干吧。
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艺术来源于生活,个人体验要先于创作吧(除非你是个天才)。
用心完成每一次作品,给自己一个交代。
系列短片声音制作专访:
“电影声音研学中心”
电影声音研学中心依托2000余平米的叮咚音频北京旗舰店(国内唯一展示了上千种世界级音频软硬件产品、百万级的多媒体教室、专业对白及音乐录音棚,杜比认证全景声混音棚的综合声音机构)。
在国内首屈一指的全方位声音制作内容输出矩阵基础上,通过声音制作、声音教学、活动以及声音研究、声音相关软硬件产品推广等方面为中国内容声音制作领域添砖加瓦。
“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