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天生失聪的声音艺术家 | 声艺坊
“声艺坊”栏目将对与声音相关,特别是影像声音相关的有意思好玩的艺术形式、内容、艺术家进行报道。
近期连载的这一系列文章,将为您介绍几个独具特色的声音艺术家,他们的艺术作品和理念在2021年的今天仍然具有价值,而且每个人都有值得关注的特别之处。
相信我们的栏目已经帮你打开了声音艺术领域的视野:上上周介绍的Holly Harden,能教AI“唱歌”;上周介绍的跨界大师Carsten Nicolai,创造属于自己的符号(跨界来搞声音的他,一不小心自成一派了?)。
而这篇文章中将要介绍的Christine Sun Kim,将继续颠覆你的认知:她是一位天生失聪的声音艺术家。
天生失聪的声音艺术家
Christine sun kim是一位生活于柏林,非常特殊的美国声音艺术家。她天生失聪,母语是美国手语语言系统(American Sign Language,ASL),她的作品和声音有着深切的关联。Kim的艺术实践形式包括绘图、绘画和表演等,并通过在其中进行解构练习、实验和观察来处理声音的概念。
在发展个人视觉语言的过程中,Kim探索并运用了来自多种信息系统的元素。她的作品结合了绘画图形、音乐记谱法、肢体行为和美式手语等,并运用这些方式扩展每个独立系统交流的可能性,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发明一种新的语法和结构。
这幅画作we mean business代表着等待上传的手语符号
Kim通过借用观众的声音,来重构和合理化她跟声音和口语之间关系。她利用肢体动作来指挥一群人唱歌,用手语和音乐符来编写视觉乐曲。她的这些尝试都颠覆了我们对声音所有权的固有认知:原先人们总认为,“声音所有权”是属于那些能发出声音、能听到声音的人。
她还探索口语作为社会货币的形式(声音艺术一直以来是很难挣钱的艺术形式),解构对于沉默这个概念的固有印象,让我们忘却声音的礼仪(unlearning sound etiquette)。
声音的礼仪,就是聋人为了隐秘地生存应该遵守的社交规则,比如Kim说过:“别摔门、吃薯片时别让包装袋发出太大声音、别打嗝、吃饭别拿餐具刮盘子。”
Kim在一次接受外媒采访中说过,声音不仅可以被聆听,也能被感知,被观看,被体验,如同一个念头,一缕思绪。Kim认为声音既是一系列概念关系,也是一种社会货币形式。
Spoken on my behalf这个表演表达了声音能被感知,如同一个念头
Kim跟不少著名的艺术家合作,包括英国著名的作曲人,制作人Devonte Hynes(又被称之为Blood Orange),还有她近几年的搭档Thomas Benno Mader。
通过别人的声音,Kim把Blood Orange一段现场预先录制好的演唱录音带“Fingertap Quartet,” 转化成表情包(emojis)视觉伴奏。Mader事先包裹好从柏林寄往纽约的录音机,把它送给Kim,Kim把运送过程中录制的声音重新编辑。他们俩签了官方合同,表明永远都不会去听这件作品,就把它作为一个“物理事件。”
关于表情包,Kim曾在采访中说过:“在你说话的时候,也许面部表情不会发生变化。但你的音调能反映出你的情绪,因为你的音调与情绪是一致的。”
Kim和Blood Orange合作的Fingertap Quartet
Kim还是个活跃的社会人士,她在世界各地做过不少采访和演讲。包括她著名的TED演讲,关于“迷人的手语音乐,”探索了声音礼仪,她作为一名失聪女士是如何重新获得声音所有权,把这件事融入到她的艺术当中。
下面是Kim的TED演讲视频:
可以说,Kim是个非常特殊的艺术家,通过美式手语结合绘画等手法,让我们重新认识声音,那么她是如何走上这条路呢?
坎坷的声音之路
Kim认为她走上声音艺术家的道路就如同她喜欢看的动画片,《辛普森一家》里巴特爱上音乐一样,需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且永不妥协,这很不容易。
她小时候虽然很喜爱艺术,但是被提供的失聪教育却跟艺术一点都不沾边。Kim说当时那个教育制度只让她学习写作,读书和数学还有科学,一点都没接触艺术,更没有声音的事。
Kim演讲时的个人照
后来,Kim自己也曾经说过:“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总感觉我接触到的语言:英语、美国手语,从来无法让我完整地表达自己。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我遇到了艺术。”
到了23岁,Kim去纽约学视觉艺术学院的纯艺术系,她才真正开始学习艺术。不过那个时候Kim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声音,她绘画的东西都感觉是别人的作品。她经常受到朋友的冷漠,因为他们都觉得声音是一个禁忌话题,纽约学校里声音系的同学也瞧不起她,不知道她能给声乐带来什么新鲜的视角,必须得通过行动赢得他们的尊重。
Kim在2015年时的个人照
Kim的人生转折点发生于她去柏林参与的一次艺术家驻留项目。她开始参观以声音为一切载体的艺术展览,声音对于她来说不再是听别人说的话,而是可视觉化的实体。她发现声音给了她表达艺术的渠道,并且成为她赚钱的方法,一种社会货币。Kim对声音开始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反应她慢慢成长,形成前面提到的“声音礼仪”的概念。
在2013年完成巴德学院声音与艺术系学习后,声音成为Kim艺术工作的基础。她通过突破自己的艺术范畴,不同形式视觉化呈现声音,比如通过面部表情的演唱来组成一个合唱团,开始慢慢发现美式手语跟音乐之间的相似性。
Face Opera合唱团的现场图
而且在声音艺术的工作中,Kim还发现失聪社区对于声音了解很多,已经内部消化它,把它变成一种新的概念。认为声音的波纹,是一种多器官的现象,不仅是听觉,视觉的,还是空间的,由社会定义。
声音艺术的新视角
2013年,Kim的作品第一次公开展出。当时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展览“Soundings”展出,这个展览是专门针对声音艺术,Kim在这个展览上展出的作品系列,叫Scores and Transcripts。
在这些作品中,Kim把不同种类的符号转换和混搭来传达她领悟到的东西和沟通的方式,让这些语言或者语法呈现出他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且诠释她与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关于沉默的定义,她画了有一堆p组合而成的树状图,因为在钢琴乐理中,p的弹奏力度是相对弱一些的,一堆p可能是最接近音乐声音里最微弱的状态。
沉默因此对于Kim来说是,“一种朦胧的声音。” 还有她画了一张半椭圆朝上朝下的图,因为她想重复一个手语手势,来看它能不能成为一段视觉音乐的形式。半椭圆朝上是“一整天,”朝下是“一整夜。”
Kim的一堆p组合树状图,也叫Pianoiss … issmo (Worse Finish), 2013年
2015年,Kim前往伦敦展出她的新作品,Game of Skills,这是一个互动性作品,邀请观众触碰悬挂在他们头顶上的魔术设备。当他们走路时,沿着设备条拖动设备,收音机会根据参与者的方向和速度以一定的电平和速度播放声音。
当然不止这一个作品,她还通过四个视频片段的合集,名为Close Reading,来探索“聋哑增益”,这个概念是为了拒绝“失聪”这一概念,显现聋人是否能提供新鲜的视角,而只是一个生理缺陷。
这些视频片段分别是《小美人鱼》,《2001:太空漫游》,《adams family》,《ghost》。虽然他们已经有台词字幕,不过Kim邀请了她的朋友同时给这些片段配上声音字幕,包括脚步声和呼吸声等。
Close Reading,2015年
作为之前p组合的树状图那幅作品的延续,Kim这次展览的最后一款重要作品就是how to measure loudness。一条条的横线加上f这个音符让人想起乐谱上的音乐符号。两年前Kim是通过“p”这个音乐符号表达沉默,现在用的是f,forte这个音乐符,代表未来,这是她当时在关心的事情。
可以说她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2018年Kim在MIT的艺术展览上安装了一个声音装置叫,“lullabies for roux。”这个作品是Kim找了朋友给自己女儿Roux创造不同版本的摇篮曲,她给朋友设置了不少门槛,包括删除歌词和口语表达,还有声波设定为低频的。每一首歌是Kim给她自己女儿的sound diet,也就是关于不同社交和交流情形下的听力。培养这样的无声环境是因为本身Kim所处的德语环境不那么重视手语沟通。
lullabies for roux, 2018年
同一年她在Whitney Biennial这个展览上发表了Degrees of Deaf Rage,是六张木炭画的合集,表达的是聋人不同程度的愤怒体验,这是聋人社区里所有人都经历过得感受,所以可以让聋人朋友共鸣。比如说有些翻译者会因为帮助聋人而自我祝贺,有些人会暗中讨厌聋人。这些事情可能或多或少的冒犯到聋人。
这种共鸣在次年的一组饼图达到高潮,这组画作叫“off the charts。”Kim在这组饼图里明确的表达了她作为聋人面对的不同程度歧视,比如有一些问题像:“为什么你应该带着closed caption看电视节目?”“为什么Kim她不读唇语?”这种画作很幽默,也很讽刺,因为它表达着作为一个聋人日常要面对的荒谬情形。
Off the charts饼图,2019年
总结来看,Kim这个天生失聪的声音艺术家虽然人生坎坷,但是由此产生的画作、表演等都颇具个人特色。关于声音,Kim认为:“声音不仅仅是通过耳朵的一种‘输入,’ 其实它还有很多含义。声音可以是空气的震动,可以是身体的感觉,甚至可以是一种概念,想法。”
往期声艺坊精彩内容:
声艺坊第一期:Foley拟音艺术表演(上)|(下)| 声艺坊第二期:纽约公园的呼吸声音 | 声艺坊第三期:“声音制造”-声音艺术家Diego Stocco|声艺坊:教人工智能“唱歌”的声音艺术家,和她的作品|跨界来搞声音的他,一不小心自成一派了?| 声艺坊
影像声音制作集训报名中!
业内大咖,小班授课,
(点击下图了解)
同期录音网
公众号|locationsound_cn
服务微信|locationsound
同期录音网
公众号|locationsound_cn
服务微信|locations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