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音:太原的地方风景 展览开幕及参展作品介绍
展览简介
“原音:太原的地方声景”是由长江美术馆发起的一个研究太原地方文化和收集太原声音记忆的工作坊和展览项目。项目邀请24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策展人、声音艺术家、声音研究者、专业录音师以及太原本地的学者、作家,加上21名公开征集并挑选出来的不同专业背景的参与者(包括不少在外地的太原人),一起在太原进行研学活动,并在大太原区域的不同街区和地点展开广泛的田野录音,发掘太原的历史和现实,探索太原人的听觉经验,辨识太原的地方认同,最后通过一场展览来汇报工作结果和呈现“太原的地方声景”。
“地方”虽然是个地理学概念,但它并非是永固的,而是一直处于流变之中。譬如太原这个地方,不仅它的地理边界一直随时间变动,就连此方水土孕育出来的风俗、文化也无法长久锚定。它所处的山西省域,同样如此。而“原音”项目所搜寻的“地方声景”,更不是恒定的,其地方属性,只能视为在“长时段”( longue durée )的视野下,以及在相对集中的地理范围内,由本地人口和移民人口所共同创造的动态的“文化总集”(cultural repertoire),应同时包括当代声景和历史声景。
通过文献阅读、工作坊共学、田野录音和声音艺术创作,本项目致力于深描出一个“听觉中的太原”(Acoustic Taiyuan),并试图搜寻此地仅有、独一无二、具识别性的“声音标志”(soundmark),来界定其“音响身份”(auditory identity),探讨其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听觉构成。地方性(locality)是“原音”项目所努力追问的核心,但在当下太原,即使在全球流动受到疫情抑制的情况下,其地方性亦已被极大地稀释,这是全球所有城市共同存在的现状。此展览所表达的地方感,被放大到一种动态的“全球地方感”(global sense of place)和“星球感”(sense of planet),从而突破了“原乡”的概念。
Acoustic Taiyuan is a “native soundscape” project” with workshop and exhibition initiated by the Changjiang Art Museum,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Taiyuan’s local culture and collection of sound memory. The project involves 24 professionals invited from all over the nation, including curators, sound artists, sound researchers, sound engineers, with local scholars and writers. Through open-call for participants, the project recruited an additional 21 members from variou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amid whom some are home-comers for the city, to join the mutual learning process. Members of “Acoustic Taiyuan” venture into multiple districts and areas of Taiyuan, in an attempt to reveal the city’s past and present as a place, explore its general public’s auditory experience so as to discern the local identity of Taiyuan via the practice of field recording. Experiences and observations obtained during these fieldtrips are now presented in form of art and hence exhibition, as what we currently see in Changjiang Art Museum today.
“Place,” rather than a strictly solid geographical notion, is in all-time liquid. Taking Taiyuan as an example, not only does its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alter in time passage, its locally-foster custom and culture are neither permanently anchored to the place. The same applies to what defines, geographically and culturally, as the Shanxi province. The “native soundscape” that “Acoustic Taiyuan” looks for is never something constant, its so-called “local nature” is only valid in the vision of longue durée and within a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geographic range. The dynamic “cultural repertoire” that the local and immigrant populations create should encompass both 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 soundscapes.
With literature reading, mutual learning workshop, field recording, and sound art creation, this project is committed to delineating an “Acoustic Taiyuan” in seeking for soundmarks that are recognizable, unique, and limited to the region and hence defining its auditory identity, meanwhile examining how its sense of place is structured through sound. “Locality” lies at the core of what “Acoustic Taiyuan” questions for, and yet, it has been tremendously diluted in Taiyuan nowadays, a status quo that global cities commonly share. The sense of place presented in Acoustic Taiyuan is amplified into a dynamic “global sense of place” and “sense of planet,” thus breaking through the concept of what it means to be an “original country”.
开幕纪录
长江美术馆创办人陈文致辞
“原音”项目主持人欧宁发言
参展艺术家秦思源发言
秦思源介绍自己的参展作品《时言》
参展艺术家殷漪介绍自己的作品《你的声音里》
欧宁介绍颜峻作品《空气雕塑3号(太原的空气、时间和交易)》
欧宁介绍颜峻作品《一次呼吸(太原的身体、时间和环境)》
欧宁介绍陈昊作品《此处无声》
参展艺术家孙玮介绍自己的作品《声寺》
参展艺术家刘昕介绍自己的作品《游走》
参展艺术家李哲介绍自己的声景纪录片《出生地》
参展艺术家刘镔瑶、苏鼎翔、刘玥和他们的作品《无垠虚域》
刘镔瑶、刘玥和苏鼎翔介绍作品《无垠虚域》
欧宁介绍赵丛作品《6x6》
参展艺术家张安定介绍自己的作品系列《露台》
开幕报告会,报告人欧宁、张安定,评议人陈霖、于渺
参展作品
1
无介质小组
陈雪×黄文可×杨薪茹×于刘晶×张侃侃
并茂 2021
|
声音剧场
有声录像,60分钟,演出道具,2021年
并,合也,兼也,亦太原别称;茂,草木盛貌,是矿脉,是斗拱,是生命。人常言:声情并茂。无介质小组的五位成员,无论是太原生人还是远道来客,在寻找太原声音原力的过程中,都内化了本地人–外乡者的双重身份。如何通过历史与即时、日常与超验、私己与集体的振幅理解太原这座城市、理解我们与太原的关系?无介质小组试图借助身体表演、田野录音、噪音机器、移动影像以及公众游戏,阐述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的激荡化育,构筑一座独一无二的即兴声音剧场,让艺术家与公众一起揣测、追忆、沉思,与太原的声景重建关联。
无介质小组《并茂2021》演出布置草图
1a:2021年10月22日的演出
1a:2021年10月22日的演出
1b: 在2层展厅展出的演出纪录片和道具
1b: 在2层展厅展出的演出纪录片和道具
2
秦思源
时言
|
古音朗读山西文选
播放器及音箱,2021年
口语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演变。这种改变只有在诸如标准化等外部因素对其施加影响时才会停下来。世界上的大多数的语言都使用了字母书写体系,即口语和书面语基本相近。而汉语则是以符号体系为基础,并且和语音的影响分隔开来。汉语的书写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完成了标准化,因此,同一个书写符号可以对应着各种各样的口语方言。汉字不仅发生了许多与地理分布相联系的变化,而且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重大改变,以至于中国人甚至难以将它们作为自己的语言识别出来。本作品《时言》就利用了中国语言的历史变化。艺术家邀请了两位中国学者与他合作:一位是山西文学专家张立荣,另一位是中国历史语言学家郑子宁,后者对中国古代遗失的口音进行了研究。《时言》引用了从唐朝至清朝山西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段落,并用相对应的时代中的口音朗读出来。作品邀请我们踏上一段穿越山西过去的旅程,我们将聆听到这些文学遗产以写作者当时使用的声音传达出来。艺术家选择在有锥形天窗的空间内呈现这件作品,天空像时空隧道尽头处的光一样显露出来。
《时言》安装在美术馆的“光筒”,一个垂直通向天空的深井
听众在光筒底层听《时言》
3
刘昕
游走
|
人工智能音景
霓虹灯牌,音箱,声音素材取自耳聆网和Radio Aporee,由YAMNet识别分类和重组,2021年
《游走》是一个创造梦境声域的人工智能系统。它从网上获取的现场录音中采样,分析声音里的多层次多维度信息。重复运算之后再重组这些微小的声音片段,生成一片全新的声音空间。在这里,每一段声音片段在空间的位置和其距离远近都由其声音信息之间的局部连贯而得,有时他们的关联易于理解,有时他们的关系难以捉摸。艺术家在这片数字声音空间中移动探索,不断触发碎片声音,生成一段新的聆听体验。这种连贯性和飘忽不定的感受,和梦里游走的状态尤其相似。在这次,《游走》从太原长江美术馆出发,使用工作坊及太原田野录音文件制作一片以太原声响为核心,扩展到全球2020-2021田野素材的声音空间。
“你开始怀疑这是否是一个梦”霓虹灯牌装置在美术馆中庭花园
艺术家们在《游走》的音景聆听位置。左起:展览设计师郭廖辉,艺术家刘昕、殷漪,开幕报告会评议人于渺,艺术家张安定、李哲和苏鼎翔
4
颜峻
户型图(太原的身体、空间和数学)
|
概念装置
场地定制绘图, 旧家具, 2021年
请一位专业建筑师(在此展览中为郭廖辉先生),选择展览所在城市一个中产楼盘(在此展览中为太原千渡社区)的两室一厅户型图,指导工人放大至1:1比例绘制于展场地面。另布置旧家具少量,均购于太原的旧货市场。这个作品也是艺术家另外3件作品的承载基础。它是本地的日常生活的开始,也是肉身的人进入经济的、专业的、社会的系统的开始。
颜峻,《户型图(太原的身体、空间和数学)》
4
颜峻
空气雕塑3号(太原的空气、时间和交易)
|
装置
空气净化器、塑料袋、玉石, 2021年
在太原购得的二手空气净化器,上面有一个在太原购物所得的塑料袋,内装一块在太原古玩城淘到的玉石。塑料袋在空气过滤器的吹拂下形成雕塑状,缓慢旋转。玉石用于固定塑料袋,以免飘走。持续而微弱的声音。几乎不变的旋转的物体。一种催眠,或者说一个用来享受时间的工具。这几样东西里面,最贵的一件也最小,而且看不见,它在这里的价值,就只是它的重量,也许还有观众的想象。
颜峻,《空气雕塑3号(太原的空气、时间和交易)》
4
颜峻
一次呼吸(太原的身体、时间和环境)
|
单声道单屏录像
有声显示屏, 2021年
这是艺术家本人在太原某处的特写镜头。只是一次呼吸的过程(大约6秒)。声音和画面同步放慢了1000倍。原本清晰分离的环境声和呼吸声,经过这个简单的处理过程,也就融为一体,变成一种催眠的噪音。在技术的帮助下,尝试体验一种微观的时间。在那样的尺度下,语言和意义都模糊了,噪音取消了事物之间的分别。屏幕上的“我”,也就变得平静了。用一种具身的方式去加入一个“地方”,尽管是一个微小的动作,但也是完整的、不再退转的。
录音设备:rode nt1话筒,sound devises mixpre 6 ii录音机
录音师:颜峻
音频后期处理:颜峻
视频拍摄制作:郝大鹏
颜峻,《一次呼吸(太原的身体、时间和环境)》
4
颜峻
凯旋街的昆虫(太原的生命、社交和街道)
|
有声录像
显示屏幕, 2021年
这是长江美术馆对面,一家小饭馆门口的蚊虫捕杀器。画面中和声音里隐约可见人类活动。背后是凯旋街。刺耳的噼啪声贯穿始终。随着夜幕降临,昆虫飞进捕杀器的频率、街道上交通工具的种类和频率,也都有所变化。昆虫死亡和人类进食都是这个特定自然的一部分,街道是事物流动的地方。
录音、摄像设备:rode videomic me话筒,iphone 11 pro手机
录音师、摄像师:颜峻
音频后期处理:颜峻
视频后期处理:郝大鹏
颜峻,《凯旋街的昆虫(太原的生命、社交和街道)》
5
陈昊
此处无声
|
感光声音装置
感光声音元件,木板,油画布,2021年
陈昊对每个个对其所在城市空间的认知,以及它们是如何与物理空间重合或偏离感到好奇。装置呈现一场关于太原物理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声音漫游。将城市地图与个体认知、感官经验与当下聆听、身体行动与事件触发,进行并置、层叠、交融。黑房间中的白墙微缩了6公里× 6公里的太原城市空间。墙上隐蔽散布的感光声音元件,装置了太原不同地点采集的声音。它们按地理位置被放回到空白地图上。人们在无声的黑暗中散步,通过手电筒展开对声音的寻找、聆听、想象。照亮的行为,是对在场内容的揭示,也是对自身经验的返照。每个个体心中独有的太原印象使在场的声音在时空中得以变化流动。
观众用美术馆提供的手电筒寻找声源
观众用自己的手机寻找声源
陈昊制作的作品指南
6
殷漪
你的声音里
|
互动声音装置
楼梯踏步,不同地面材料,2021年
这是一件需要观众“进入”的作品。更确切地说,只有当观众的身体和意识同时进入艺术家所构想与制作的空间,作品才实时地生成。艺术家选取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生命节律“行走——脚步声”为切入,使用不同的地面建筑材料,在美术馆的非常规展示空间内重新铺设地面。这些材料原样均存在于今天太原城内的不同地方,有久远的晋祠、文庙,也有刚刚新建的地铁。在重构的美术馆物理空间内,再次组建一个新的声音空间,艺术家尝试通过这种改变语境后的日常行为——行走,能够重新唤起观众的感知能力——听觉的,触觉的,也希望这种感知能再次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艺术家来说,观众的行走也会成为美术馆空间内的表演,至此艺术家也就成了“导演”。
收集自太原的不同建筑材料重构了美术馆的旋转楼梯踏步
观众踩踏不同建筑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7
符永鑫
广场
|
声音及视频装置
显示屏幕,音箱,2021年
艺术家将录音机悬挂在气球下,让它随风浮游于太原城隍庙广场的人群中进行声音采集,再把录到的声音和气球浮游的录像置入在美术馆的非正式展示空间(电梯),让偶遇的观众随意聆听和观看,藉此并置了两类城市公共空间(广场与美术馆,户外空间与室内空间)的感官体验。
符永鑫的《广场》安装在美术馆的非正式展览空间
8
刘镔瑶×刘玥×苏鼎翔
无垠虚域
|
综合媒体
布面油画,木质结构框架,麻绳,音箱,铁丝网,灯箱,收藏级数字微喷,2021年
童子寺燃灯塔建于公元556年,位于太原西南20公里龙山之上,是我国已知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燃灯石塔。武则天曾经来过这里,点亮的燃灯塔可以照亮整个晋城,视觉产物首当其冲被时间消磨,燃灯塔的表面不再丰腴、不再完满。因此,声音媒介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通过还原、解构、重构燃灯塔周围环绕着的声场,以此构建一个非实体的建筑,模拟一个基于合理想象,却又永恒存在,无法被时间、空间的限制所磨灭的历史符号,最终再造一个燃灯塔。(Restore-Deconstruct-Reconstruct an Imaginary Field) 燃灯塔周围被划分为具有代表性的四个点(童子寺方向、晋城方向、佛阁方向、森林方向)。通过人耳的辨识,对四个声音样本分别进行空间的解构,以进行深入的声音写作/声音绘画。在解构过程中,声音本体被来回不断地想象。文字叙述、视觉绘画、3D空间拟建这三种媒介相互操作,相互影响,重塑起一个神圣性、历史性的场域。这种重塑具有空间性,每个声场内部拥有一个小场域,并组合形成一个大场域,而这个虚拟场域的中心即是燃灯塔。
刘镔瑶×刘玥×苏鼎翔,《无垠虚域》
刘镔瑶×刘玥×苏鼎翔,《无垠虚域》
刘玥的绘画
9
赵丛
6×6
|
声音装置
36个便携式音乐播放器、36根亚克力透明塑料管,36个定点录制声音,2021年
艺术家在北纬 37°49’17.7”-37°53’13.6”、东经 112°30’16.0”-112°35’15.0 之间,均匀选择了 6×6 共计 36 个坐标点,涵盖了太原市北部城区的大部分区域,由八名参与者在每个坐标点进行两次以上的录音采集,分别处于清晨、下午、晚间等不同的时间段,以呈现不同时间状态下的声音。无论是对于太原的常驻居民还是短期的外来造访者,采集定点声音的过程都是一种独特的游览/发现城市的方式。由于在预设坐标时并不知道坐标点上的实地情况,故在此采集过程中有些坐标点并无法实际抵达,只能用创造性的方式尽可能接近。每个坐标点的录音最终被放在便携式音乐播放器中播放,通过塑料管在空间中重新扩音重现。观众可以在场地里听到作品呈现的整体音景,也可以将耳朵贴近管口,听到单个坐标点上的声音。
赵丛,36个太原地理网格点草图
赵丛,《6×6》
赵丛,《6×6》
9
赵丛
太原的角落
|
声音装置
家庭舞会旋转灯,便携式扬声器,麦克风,日常物件,2021年
在太原田野考察期间,艺术家捡拾了不同的城市杂物,将其放置在家庭舞会旋转灯中。旋转的灯片电路与杂物间的摩擦通过麦克风的扩音,发出随机、异样的声音——这也是艺术家在实验音乐演奏中使用的方式。这次展览共计有8个旋转灯与杂物构成的声音系统,散布在美术馆的不同空间。通过这些平凡又奇特的声音,观众的视觉观察体验将被一次次唤起,一些细节在回忆里消失,或又被再次发现。
赵丛,《太原的角落》,共有8个家庭舞会旋转灯放置在美术馆8个不同的角落
10
公众参与项目
|
为了避免田野录音总是局限于有条件购买专业设备的人群这种状况,“原音”项目给四位太原制药厂的老工人发放了配耳机的ZOOM H1N录音机,在解释基本的使用方法和录音要领之后,由他们自己去录取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同时,还向2005年英国声音艺术家Peter Cusack的“最爱的北京声音”(Favorite Beijing Sounds)项目学习,通过《太原晚报》和太原地方历史文化微信公共号“太原道”,发起“我最喜欢的太原声音”的公开征集,扩大公众参与度。“原音”项目希望人人都可以成为录音者(recordist);在太原的地方声景中,人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声音生态位(sonic niche)。
公众参与项目
10a
我的日常生活
摄影师桂嘉志为四位太原制药厂的老工人拍摄了肖像,他们从左至右分别为刘瑞,62岁,祖籍山西,1975入厂;王重升,61岁,祖籍河北,1981年入厂;史际太,64岁,祖籍山西,1982年入厂;宋孝良,58岁,祖籍河南,1990年入厂。在录音师李哲的指导下,他们录下了各自日常生活的声音。
公众参与项目,《我的日常生活》
10b
我最喜欢的太原声音
获选文章和录音分别为武伟的《太原交响曲》(8个录音),杨德莲的《爆米花声声入耳》(无录音),贝贝的《买卖人的吆喝声》(无录音),霞光万丈的《打酱油醋》(无录音),王璐的《1路公交车的问候》(1个录音),杨玉锦的《官地广场报站声》(2个录音),柒柒的《方言,我喜欢你》(1个录音),高梓馨的《口哨》(1个录音),宋志峰的《新的一天》(1个录音)。以上获选文章按从左到右展示。
公众参与项目,《我最喜欢的太原声音》
11
李哲
出生地
|
声景纪录片
彩色数码录像,多轨录音,杜比全景声,70分钟,2021年
这是一次与生命有关的太原声音探索之旅。
艺术家出生并生长在北京,可是从小一直有个秘密,那就是户口本以及护照在出生地一栏写的都是-山西太原,他只在出生后因为“大地震”来过太原几周,后因疾病和物资匮乏,艺术家便又被送回了北京奶奶家中。
在阔别太原45年后的今天,艺术家透过“原音”项目首次“回归”这座城市,到已破产即将拆掉的太原制药厂进行拍摄和录音,采访母亲的旧同事,制作了这部声音纪录片,用来展示他一直印象缥缈的出生地之“声景”。
李哲声景纪录片《出生地》预告片
李哲声景纪录片《出生地》
李哲声景纪录片《出生地》
12
徐婉茹
可乐计划
|
行为
投影仪,播放器,2021年
在后疫情时代,全球化的流动变得困难,为了复苏曾经可以流动的记忆,同时也探索自己身处的“地方性”和“附近性”,艺术家买了一瓶太原版本的可乐想要复刻一个曾在远方旅行时捡到的可乐罐。她和朋友高雅将其放置在路口车流碾压磨损,然后用鱼线、狗链等各种介质拴着变形的可乐罐遛过街头,按照自己曾经熟悉的家乡太原的地点行走,由此勾勒出一张私人的路线地图。一条条熟知的街道,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变化,而艺术家的行为也发酵出全新的人际关系,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生成新的地方记忆。在这个声音行动中,声音成了建立人际和“附近性”的重要元素,艺术家努力寻找更多与声音相关的社会活动,而这些社会活动有些可能已经随着城市化进程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徐婉茹,《可乐计划》
徐婉茹,《可乐计划》
13
孙玮
声寺
|
声音装置
256赫兹和432赫兹声源、单声道喇叭、帆布音罩, 2021年
寺庙作为宗教性的建筑,是承载太原这座城市里民众宗教信仰与修行的场所。声音如何在庙宇中建立人与精神、灵性层面的联系?太原的寺庙有何不同?这些促使艺术家向内对声音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思索:在不同流派佛教文化系统中的寺庙,围绕庙宇的环境声也反映出城市及宗教文化的差异性,而抛开这些符号化的实地音景,则是一种普遍的共性声音。一般而言,256赫兹、432赫兹的声音常被视为寺庙仪式中的法音(如寺院暮磬之声)特征,也是连接仪式中冥想与虚空的禅境。《声寺》这件作品呈现的并非标本式的田野作品,它由采样调变后的256赫兹和432赫兹中低频声音所生成,营造出空间、建筑、环境、人所构建的 “寺”的“声”场,有形,亦无形,从而形成“声寺”——亦即内在的地方想象。
孙玮,《声寺》
孙玮,《声寺》
14
张安定
露台
|
装置
显示屏幕,音箱,单频录像,灯光,音乐,声音,文本, 2021年
艺术家把美术馆四楼户外露台,重新建构为展开有关东山晴社区地方想象的特定场所。露台,是西方都市化生活方式发展中的一个符号。在中国,露台是戏台的早期形态,也与村落形态有关。站在美术馆露台,环望仍在建设中的东山晴社区,艺术家邀请观众和社区居民,感受和发问自己所在的地方。整个作品以露台和户外阳台为完整空间布局,呈现一组共四件作品,分别为“这是什么地方?”,“想象的风景 I”,“想象的风景 II”和“回家的路”。以灯光、装置、声音、音乐、影像、文本等多种媒介形式,重新聆听地方,观测地方,叙述地方,想象地方。只有注入私人情感和意义,空间才能转变为真实的地方。艺术家希望通过分享自己对当地社区和太原的私人地方想象,以地方想象来重建地方。
张安定,《露台》系列
14
张安定
《露台》系列
“这是什么地方?”
|
装置
霓虹灯牌,音箱,音乐,声音,铜板蚀刻文本,2021年
这是艺术家作为短暂停留的外来者,在美术馆所在之东山晴社区,及其附近区域游荡三天后,所分享的一份私人地方想象与体验记录。作品包括三部分。依据艺术家手写文字“这是什么地方?”所制作的霓虹灯光装置,挂在露台外墙高处,朝向东山晴社区。这是艺术家对自己的提问,也是对观众和社区居民的提问。铜板蚀刻的文本,包括一个自制的“地方音景田野观测表”,以及基于田野游荡记忆所选取和写作的九个“私人地点文本”。氛围音乐与声音部分,是艺术家回到北京工作室后,配合田野录音聆听和文本写作,即兴创作的氛围音乐,作为对田野游荡的情感回应。这些音乐,结合露台外社区的日常声响,共同形成新的声音环境场域。霓虹灯,文本,音乐与声音,将美术馆露台转变为面向社区的地方新戏台。
张安定,《露台》系列,《“这是什么地方?”》
14
张安定
《露台》系列
想象的风景I
|
声音装置
木亭,音箱,指示灯,音乐,声音,2021年
“想象的风景”,是关于打开地方想象可能性的尝试。I 和II是并置的两个作品。借用传统的观景亭以及太原至今仍残留的碉堡造型,在面向社区的露台位置,艺术家设置了一个封闭的观测亭。亭子面向社区的面板上,留有若干狭小的观察口。进入黑暗的观测亭,观众在通过音箱聆听声响叙事的同时,可以观望东山晴社区,以及亭子内部的光线投射,重新想象自己所处的地方。艺术家虚构了一个关于东山晴社区的故事文本,并以此为基础即兴创作音乐,结合声音采样,以女声旁白方式把故事完整讲述给观众。这个故事讲述了土壤、砖石、杂草、蟋蟀和鸟类,糅杂了历史、现状与未来,重新想象了社区的地方性可能。
张安定,《露台》系列,《想象的风景I》,观测亭
张安定,《露台》系列,《想象的风景I》,从观测亭眺望的都市风景
14
张安定
《露台》系列
想象的风景II
|
有声录像
显示屏幕,音乐,声音,2021年
艺术家在网络上发现了短视频up主“街拍太原”小余,一位久居太原十多年,从事防水施工的河南人。小余喜欢跟随自己的工作,穿行在太原城市内外,每天简单拍摄并朴实介绍他所看到的太原。从他拍摄的将近4000个短视频中,能看到一个普通人眼里太原这个地方的方方面面。艺术家选取了其中部分内容,分离视频和旁白音频,并结合自己的太原地方印象,辅助以基于田野录音创作的电子原音音轨,重新架构叙事,创作了一个新的视频。播放中的视频,被平行放置在东山晴社区户外实景之前,在其多重太原影像交错重叠之下,人们可以重新聆听、看见和想象太原。
张安定,《露台》系列,《想象的风景II》, 小余的视频混剪与声音合成。
14
张安定
《露台》系列
回家的路
|
概念作品
2021年
东山晴社区的建设之初,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建筑师们围绕社区营造做了不少思考和努力。长江美术馆在设计之初,经过调研,定位为社区会客厅,城市和社区的开放式连通器。因此,美术馆专门设计了从街道入口楼梯,到二楼户外平台,再到连桥通往社区的公共流线。社区居民们可以通过这条路线,自由使用公共空间以及方便回家。因为种种原因,目前美术馆通往社区的这条通道已经关闭一段时间。因此,艺术家藉由此次展览之机,与馆方协商,要求馆方在展览期间,重新打开美术馆的社区通道,保持居民回家的路畅通无阻。
-END-
·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进入美术馆区域须出示健康码及行程卡,如14天内有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行程卡带星标*),必须出示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及健康码绿码方可进馆参观
· 观众须全程佩戴口罩,排队和观展时请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避免聚集;入馆前须接受体温测量,如有体温异常(≥37.3℃),或有咳嗽、气促等异常现象的观众谢绝入场
? 地址:太原市杏花岭区凯旋街89号
? 公共交通:85路 凯旋街东峰路口站
☎ 联系我们:18100340757
? 微信小程序:千渡长江美术馆
视频号:千渡长江美术馆
小红书:千渡长江美术馆
微博:千渡长江美术馆
想更多了解关于太原的地方声景项目,请看该文章,声景项目招募 | 原音:太原的地方声景
想了解声景与实地录音的更多内容,点击下方声景图片链接。对声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我们的声景讨论群,添加小编服务微信LocationSound,简单介绍自己即可。
同期录音网
公众号|locationsound_cn
服务微信|locationsound
同期录音网
公众号|locationsound_cn
服务微信|locationsound
收录于话题 #声景及实地录音 专题 50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