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天然歌声在城市发出音乐的声音艺术家|声艺坊
“声艺坊”栏目将对与声音相关,特别是影像声音相关的有意思好玩的艺术形式、内容、艺术家进行报道。
近期连载的这一系列文章,将为您介绍几个独具特色的声音艺术家,他们的艺术作品和理念在2021年的今天仍然具有价值,而且每个人都有值得关注的特别之处。
相信我们的栏目已经帮你打开了声音艺术领域的视野:第一周介绍的Holly Harden,能教AI“唱歌”(声艺坊:教人工智能“唱歌”的声音艺术家,和她的作品);第二周介绍的跨界大师Carsten Nicolai,创造属于自己的符号(跨界来搞声音的他,一不小心自成一派了?| 声艺坊);上上周的艺术家Chrisitine Sun Kim颠覆了各位的认知,她是位天生失聪的声音艺术家(一位天生失聪的声音艺术家 | 声艺坊);上周介绍的可是用沉默表达音乐的声音艺术家,杨嘉辉(杨嘉辉:无声反抗冲突的声音艺术家)
而这篇文章中将要介绍的苏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将继续扩宽你的视野:她是个用天然歌声在城市街道上发出音乐的声音艺术家。
苏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曾经是一名雕塑家,后来她的艺术方向转向声音艺术对于她说是极大的运气,因为如今她是作为史上第一位获得特纳奖的声音艺术家(这个奖项传统上来讲是颁给视觉系媒介的工作者)。她通过在建筑空间里仔细地编织歌曲来设计沉浸式的环境。菲利普斯利用过去的二十年通过她的设施来重现记忆、失去和希望的感受。
菲利普斯通过在特定地理位置播放自己声音的录音来创造声音设施,目的是为了提升参观者的跟周围环境的契合度,与此同时,启发一些有思考性的自省。她用的录音主要都是她自己的歌声,并将这个声音投射到一个空间里。她的歌声未受训练,非常平庸。她不能读或者写音乐谱。但是正是她未训练的歌声,让她呼出的不完美歌声显得更加亲切。
菲利普斯本人工作照
用菲利普斯自己的话来说:“任何人都能认同一个普通人的歌声。我认为听到一个清唱的声音,特别是一个未受训练的,尽管它唱出的歌曲你不认识,它能触发一些强大的记忆和关联。如果我去音乐学校学习,并有正当的训练,那么我今天就不会做(声音艺术家)。”
菲利普斯对于声音感兴趣,想知道它是怎么触发记忆和情感。虽说每一段声音很特别,她探索那么些熟悉的主题,比如失去,渴望,希望和回归。菲利普斯对于声音的看法如下,“声音在物质上是隐形的,但是它是发自肺腑的,充满情感的。它能定义一个空间的同时,也能触发一段记忆。”
菲利普斯在展览前的照片
菲利普斯的声音作品反映的是它被设置的地点。这些地点包括小巷、地下通道、公交站点、超市。通过在一个城市环境放置声音作品,菲利普斯她能更近距离观察城市环境里的建筑和其他空间。这种探索地理位置的兴趣还有对于我们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有时候被称之为心理地理学(psychogeography)。
菲利普斯说:“当(你的)作品被放在一个真实的城市环境里,你就没法完全进入幻想之中。你就能意识到声音是如何定义建筑,从而对此有新的关注方式。”
菲利普斯练习打鼓
尽管菲利普斯的声音作品是在一个特定空间被创造和展出,它还在展览馆里展出过。在这种环境里听到她的作品能把整个体验变得更具思考和反省作用。
奇特的出身注定她身上奇特的声音艺术细胞
菲利普斯的父亲是缅甸人,但是因为战争原因,他家庭被迫来到英国,先是去了伦敦,然后去了格拉斯哥。菲利普斯她母亲是来自多尼戈尔郡,她火红的头发意味着这个艺术家继承了爱尔兰的基因血统。关于菲利普斯的出身她对媒体说过:“我并不想的是我是苏格兰人或者来自于英国,但是我对于我格拉斯哥的身世很骄傲。”
菲利普斯在自己声音作品前的照片
在格拉斯哥的修女学校,菲利普斯上的学。虽说经常有修女欺负她,但是最起码她培养了对于唱歌的喜好,在教堂里加入天主教合唱团。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菲利普斯认为这个体验非常“魔幻,因为所有歌声都会升起并凝聚在一起。”
后来菲利普斯从一个修女学校来到欧洲顶尖的艺术学校,邓迪大学的艺术学院(Duncan of Jordanstone College of Art & Design,DJCAD)。而在这接受的教育形成了她如今作品的基础。据她自己形容,她的歌曲,如同“声音雕塑一般。”每一个声音雕塑,不管是在展览馆,桥底下,还是地铁里的扩音喇叭出现,都能让她的观众根据不同空间,产生不同的反馈。她意识到声音的巨大魅力,“它的情感和心理影响,提升你对于你空间的感知。”这让她自然而然从雕塑转到声音艺术。
1994-2010年的作品:从运用著名的国际歌,到夺得大奖的悲伤苏格兰歌曲
当菲利普斯刚开始做声音作品,都是小众的。比如1994年的Safe,她在老人的疗养院的壁炉腔里来了一段《糖果屋》歌剧里的摇篮曲,或者1998年的Filter,在公交站和超市里混搭唱Nirvana、Radiohead等歌手的流行歌曲。但是后来真正让她名声大噪的是,她唱了共产国际歌。
共产国际歌在此“绽放”
2000年的时候,菲利普斯在斯罗维尼亚的卢布尔雅那进行了她第一次的国际演出,manifesta 3。她在市中心的公共街道那里来了一首单人无伴奏合唱共产国际歌。她选择这首歌曲来唱,是因为它可以看做是对于过去的哀歌,因为欧洲社会已经忘记了这个曲子在他们大地的影响。当这首曲子在放的时候,菲利普斯当时记得,“一群老太太伫立在地下通道,随着歌声哼唱,有一个哼着哼着就哭了。”
这个声音作品的影响真是改变了菲利普斯的职业生涯,让她更受关注,做出更多个性作品的同时,也让她最终勇夺特纳奖。
For Sunset Song
这些个性作品,包括For Sunset Song,这个8分钟作品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苏格兰词语,关于致敬不复存在的人物或者事物的忧愁歌曲。菲利普斯在这个作品中,唱出了美国民谣曲子“Banks of the Ohio”的男声和女声,而且得益于一个传感器,太阳升起或者降落的时候,声音作品的音量也会相应地改变。
不止这一个,还有2007年在德国Munster Sculpture Project展出的声音作品是Tales of Hoffmann这个轻歌剧的女高音和女中音的分成两块,在湖的两侧播放如同一个声音呼唤着另一个。
Lowlands Away的三座桥
这些作品促成了她在特纳奖的成功。对于菲利普斯来说不算什么,她认为自己刚刚开始自己最有趣的作品。但是对于大家来说,得特纳奖的这部作品被大家认为是一部震撼人心,让人瞠目结舌的声音作品。它名为Lowlands Away(2010年)。这个作品的地点原本是在格拉斯哥城市中心的三座桥上,每一座都安装着菲利普斯唱过的一个录音版本的歌曲。这个歌曲是一个老16世纪苏格兰歌曲,歌曲说的是一个淹死在海上的水手回归人间,只为了跟自己的爱人告别。在特纳奖颁布的时候是通过三个大黑色喇叭在一个空房间播放的。那个时候她的主题永远是生离死别,而且充满着悲伤,以至于让一位参观者真的看到Lowlands的时候不停地在哭。
2010年-2015年:菲利普斯对于个人、世界历史的探寻和自我反思
2010年同年的Surround me开启了,菲利普斯对于历史的探索,包括她自己的。这也是她这段时间触及的主题,记忆、创伤以及哀。Surround me是分成六个部分的声音装置,分布在伦敦的英格兰银行周围的六个战后或者中世纪街道。菲利普斯用16世纪和17世纪英国著名的歌曲来把整个城市的氛围带回工业时代前的年代,怀旧一把。
We Shall Be All展览的照片
而2011和2012年的声音作品则是更为沉重的历史。2011年菲利普斯在芝加哥现代艺术博物馆上展出了We Shall Be All,一个关于工人的历史与他们的苦难,诉说的是城市的历史。这首歌可谓是美国版的共产国际歌。她在Charles H.Kerr创作的歌曲接触上加入了不少1886年芝加哥工人大罢工当年的声音和文字,来添加这个作品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Study for strings展览照
Study for strings则是她在2012年现代化改编的一首Pavel Hass的曲子。是Hass在Theresienstadt集中营创作的纳粹宣传片配乐。Hass和交响乐的许多成员在创作完就被杀了。所以在录音里只突出了中提琴和大提琴的声音,留下大量的空白沉默片段,来揭露有关音乐家被残忍杀害的事实。
2012年年底,菲利普斯的声音作品还来到了北京,展示出跟她自己个人历史有关的东西。这个声音作品叫,It means nothing to me。此次中国个展,苏珊·菲利普斯将与她80多岁高龄的父亲一起合作,哼唱一首古老的威尔士民歌《白蜡林》。
届时这个作品将在三潴画廊的大厅中将安放6个音箱进行播放,艺术家还特意回到家乡格拉斯哥,同父亲一起在中国音乐学院里为作品录制了具有中国元素的音乐片段,运用了中国箜篌,葬礼敲得锣的声音等。
关于《白蜡林》这首歌,艺术家说:“这是一支我在学校里学到的歌,这同样是一首我父亲小时候喜欢唱的歌。多年以后,我仍喜欢在一个人的时候哼这首歌。《白蜡林》让我想到一个田园式的绿色小谷地,它带有一种忧郁的气质。在第二篇中,它表明了白蜡林同样是歌手爱人的埋骨之地。我记录了我和我父亲分别唱这首歌的声音。并且同时在黑暗的空间里播放。”在歌声结束后,基于这样的旋律,有六声道的器乐插曲,但是增添了更多阴郁的低音。
可以说是菲利普斯的父亲启发她成为一个艺术家。所以这部It means nothing to me也算是菲利普斯对自己父亲的致敬。
War Damaged Instruments 的展览照
最后提及的是菲利普斯在2015年创作的系列作品“War Damaged Musical Instruments”。正如作品名字所述,这说的是艺术家用到了被战争破坏的乐器。由于泰特英国美术馆的一部分曾经是一间在一战时接收了受伤士兵的军事医院,这件作品在这里的展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共鸣。其中分为14部分的录音呈现了受到战争破坏的英国与德国乐器在演奏集合号“The Last Post”中的一些片段——“The Last Post”是为了示意那些失踪和受伤了的士兵战斗已经结束了。这件作品的中心部分突出了来自一战时的一些乐器的声音;其它的乐器则细述了动荡时期中的混乱的平民生活。苏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的作品在展厅中创造出了集中的“声音线”,模仿了在战争中指示士兵前进或撤退时发出的信号。
苏珊·菲利普斯在声音艺术的造诣,不管是放进自己的个人自然、未受专业训练的声音来突出真实性,还是融入个人历史、世界历史来让我们怀旧和反思,都是非常独特,且值得记录的。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了解菲利普斯她的内心世界。
影像声音制作集训报名中!
业内大咖,小班授课,
(点击下图了解)
同期录音网
公众号|locationsound_cn
服务微信|locationsound
同期录音网
公众号|locationsound_cn
服务微信|locationsound